首页资讯国内国际社会娱乐明星综艺电影体育足球篮球综合科技通信手机移动财经宏观理财教育历史

澳门文化遗产:传承·对话·永续

2025-08-15 15:33:54    来源:    编辑:

今年是“澳门历史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周年。20年来,这片融合中葡文化的世界遗产见证了澳门的多元历史。随着旅游发展与城市变迁,如何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取得平衡,成为重要议题。

    在此背景下,本期杂志(8月刊)《焦点直击》栏目以“澳门文化遗产:传承·对话·永续”为主题的专题报导,希望通过深度访谈,探讨澳门文化遗产的现状、挑战与未来路向,进一步推动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与参与。

    在第一版块,圣若瑟大学历史与遗产系主任普里西拉·罗伯茨副教授近期围绕澳门文化遗产保护发表论述,强调这座城市的独特之处在于通过历史空间的当代再造,将四百余年中西交融的文化生态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澳门的保护实践展示了如何平衡“冻结历史”与“过度开发”之间的动态关系——既维持建筑本真性,又赋予其现代功能与文化延续性。其核心在于让文化遗产超越物质载体,成为社会共同记忆。  

    然而,罗伯茨指出,当前挑战已超越技术性修复,而在于如何通过教育体系重建青年世代的文化认同。她主张“活化遗产”,借助人物叙事、数字科技及跨国文献研究,使保护从专业领域扩展为全民运动,让沉淀的记忆重新流动。  

    罗伯茨认为,澳门未来的典范意义在于能否以世界遗产为支点,建构兼顾本土性与全球视野的文化治理模式。这一目标要求超越建筑活化的表象,在气候变化、代际断层等现实挑战下,建立能容纳多元历史叙事、维系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共生、并使保护机制与现代城市发展共融的创新体系。最终目标并非守旧,而是使文化遗产成为文明对话的纽带,为全球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范例。

de0feac51007a4a48ddbea4931574996_1755243043132245.png

    来到第二版块,澳门国际研究所秘书长梁安到指出,澳门的文化遗产保护不应局限于建筑保存,更需让其融入当代社会并延续生命力。作为400年中西文化交融的活态见证,澳门的独特价值不仅在于物质遗产的多样风貌,更在于其文化传统的持续传承。然而,当前最大挑战在于年轻一代与文化遗产的联系减弱,以及过度商业化对文化本真性的侵蚀。

    梁安到强调,文化遗产的核心意义不仅在于吸引游客,更应成为社会认同的基石。澳门需避免让世遗沦为“打卡背景”,而应深入挖掘历史故事,发展更具深度的文化体验。这需要多方协作——结合教育、社区参与和数字化手段,让静态遗产重焕生机,不仅满足短期观光需求,更能吸引长期的文化探索。

    在梁安到看来,真正的保护在于打破政府主导的被动维护,鼓励全民参与和教育推广,使遗产回归市民生活。只有当文化遗产与身份认同和日常实践相融合,澳门才能保持其作为文明对话典范的持久魅力。此外,梁安到提出“世遗+非遗”的融合路径,将遗产转化为连结历史和现实的活态文化。

    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同质化挑战,他认为澳门需建立多方参与的动态保护体系。这包括活化建筑、市集等实体空间,营造沉浸式体验,同时培育年轻一代的文化归属感。只有修复的不只是砖瓦,更是文明共生的精神;传承的不只是技艺,更是跨文化对话的智慧,澳门才能以“活着的世遗”姿态,持续展现中西交融的永恒价值。

    进入第三版,澳门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施冠雄指出,尽管澳门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规和技术层面已趋完善,但真正的核心在于推动全社会形成自发的保育共识。在这座面积有限、高度城市化的城市,历史建筑与现代发展紧密共存,仅靠法律难以彻底调和保护与开发的矛盾。

    施冠雄强调,文化遗产的活化不能只依赖法规约束,还需巧妙融入现代功能。郑家大屋、何东图书馆等成功案例表明,只有让历史建筑兼具当代实用性,才能从旅游地标转变为城市精神象征。这要求建筑师和专业人士在保护原则、经济效益和创意活化之间找到平衡。

    澳门面临商业开发与原真性保护的全球性挑战,尤其突出的是混合权属历史建筑带来的业主权益与公共利益的协调难题。施冠雄建议,法规需保持动态调整,推行分级保护与精细化管理,既防止过度商业化破坏历史氛围,也避免缺乏维护导致建筑凋零。

    他强调,年轻一代的认同至关重要。需打破对文化遗产“景点化”的认知,通过教育普及和互动体验,帮助年轻人深入理解其精神内涵,从而激发社会的主动保育意识。只有实现全民参与,澳门才能真正守护好独特的历史文化财富。

    在最后的第四版块,澳门文遗研创协会理事长余振堂回顾澳门申遗成功二十年的历程,指出澳门从早期保护意识薄弱、人才不足,逐步发展出成熟的系统性修复与文化活化模式,既注重物质文化遗产的修复技术,也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然而,作为台风多发区,极端天气对历史建筑的威胁日益严峻,需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以提升防灾能力。此外,如何在城市发展、旅游开发与文化保育间取得平衡,以及提升青年参与和科技应用,成为未来保护工作的关键挑战。

    余振堂强调,文化遗产保护需兼顾社区认同和经济可行性,但因建筑产权复杂及资金不足,往往面临现实困境。因此,培育年轻一代的兴趣尤为重要,可通过教育、导览及社交媒体传播,激发青年参与保护工作。此外,数字科技(如AR、VR及元宇宙)为文化传承提供新机遇,如互动体验、数字化修复及虚拟再现历史场景,不仅吸引年轻人,更能推动澳门文化的永续发展。未来,政策智慧与社会共识将决定保护与活化的良性循环能否持续。


今日推荐
精选图文
网友最喜欢看
首页头条
24小时排行榜
  • 网罗港澳手机版二维码
  • 爱网购返利网二维码
网站许可证号: 粤ICP备18136297号|Copyright 网罗港澳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