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少枫
图:澳门基金会
澳门历史城区文物古迹的一砖一瓦、非物质文化遗产孕育的独有地方文化、一代又一代对中华文化传统的坚守,皆见证着澳门一直与祖国同命运、共呼吸。澳门近、现代史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缩影,国家主席习近平曾说:“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澳门经过近半世纪持续不断对历史文献、档案的系统挖掘和整理,本地历史教材中澳门史的篇幅渐见丰富,普及历史知识的书籍陆续出版,不同机构及团体亦定期组织考察活动,各界对青少年国情教育的重视提升至崭新的高度。
要诉说动人的「澳门故事」,先从读懂澳门历史开始。近半世纪以来,澳门基金会投入资源整理、出版大量档案文献,并助力澳门历史研究不断深化,基本完成了中国历史框架下澳门历史的宏观叙事。澳门基金会及其历史文化工作委员会面向居民、特别是青少年,从培训、传播推广及出版三大领域持续开展工作,致力培养文化传播者;澳门基金会开设的本地首个历史文化总库──“澳门记忆”,以大数据提供多元呈现和检索功能,活泼生动地推展历史遗产的宣传教育。
左图2:学生与华夏小灵精小白合照
右图3:澳门基金会每年举办的“澳门中学生历史知识竞赛”不仅是知识的比拼,亦是展现学生历史文化热忱的舞台
凝聚与壮大研究力量同时,历史知识普及工作没有松懈,近年,澳门基金会及其历史文化工作委员把历史文化普及进一步扩展至儿童及青少年,出版幼儿启蒙读本《华夏小灵精家国情怀绘本丛书》、澳门历史文化儿童绘本──《斗鸡》、《去茶楼》和《寻找大将军》,并与上海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半小时漫画党史》等。澳门基金会在普及澳门史工作上用心耕耘,阔步前瞻,早年联同多位于教学前线工作的历史学者,推出本地首本为青少年而设的澳门通史读本──《澳门历史读本:小城的时光之旅》,助中学生趣味学习和体会澳门的文化内涵,至今销量突破2000册,并加印第二版。
一读就懂的时光旅程
“史料文献的整理是十分庞大的工程,澳门基金会与内地学术单位的合作下,促成了不少珍贵古籍文献整理成册,例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澳门基金会以及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编著的《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全六册)》,对于明清时期的中外关系史和澳门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澳门历史教育学会理事、遗产学会副理事长劳加裕表示,澳门基金会多年来与社团及学术单位合作,把古地图及文献档案数字化处理,并透过“澳门记忆”文史网和澳门虚拟图书馆让市民免费在线阅读,为活跃澳门史研究发挥重要作用。
数年前,在澳门基金会的组织下,劳加裕联同青年学者陈力行及萧洁铭合力编撰《澳门历史读本:小城的时光之旅》,填补澳门历史普及读物的缺口。全书短短二十个章节,有澳门贸易发展与衰落、有天主教修会的插曲、有居澳不同族群的生活面貌等众多元素,劳加裕指出,阅读澳门早期历史仿如一部世界史般丰富,要把1945年以前澳门的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发展脉络系统整理,简明易懂地呈现,是编撰此书的最大挑战。
“此书一方面勾勒了澳门史的轮廓,同时为历史议题提供多方论点和史料线索,给读者留下思辨的空间。”劳加裕表示,澳门历史研究尚有不少议题未有定论,例如葡萄牙人入居澳门的原因,书中提供了不同论点,让读者思考当时明朝官员与葡萄牙人之间利害关系与需求。此外,作者把当时澳门身处的国际政治形势、不同时期的贸易航线变化、朝廷对澳门的官员任用等以趣味插图呈现,让初学者“一图看懂”当中环环相扣的关系与角色。这段时光之旅还加插了平民百姓真人真事,包括清朝时期华人与葡人的纠纷案件,让读者反思当时华洋角力的关系,劳加裕指出,“华洋之间有冲突,也有互相帮助的故事,我们希望读者不只认识‘皇侯将相’阶层人士的生活,亦从有血有肉的真实民生案件中理解当时澳门的生活百态。”
全民共享城市记忆
“澳门历史并非无从查考,只是大众接触得太少。”劳加裕和部分青年学者都有透过网络平台分享推广本地历史掌故及专题文章。近年,澳门史相关的在线讨论专页、群组数量增加,上世纪被忽略或不被重视的平民生活面貌在网络广泛传播,引起居民的回忆共鸣,亦丰富了区域历史如青洲木屋、北区的研究素材。
澳门基金会留意到民间史料收集的逼切性,不断搜集本地历史资源进行科学整理,借鉴国内外经验,并在2019年正式推出“澳门记忆”文史网,以科技更好地保护、传承、利用遗产资源,讲好澳门故事。“澳门记忆”将散落的史料科学地管理,让大众按主题检索珍贵典藏,发现小城百业人文风貌。市民不但可免费阅览海量珍贵史料档案,更可参与主题征集,成为共建“澳门记忆”的一份子。
2024年,“澳门记忆”荣获《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之十大“探索之星奖”,项目在活化历史遗产、推动教育和研究的工作得到国际肯定。作为本地首个历史文化总库,团队积极开拓跨界别合作、全民公开征集、拓展在线线下活动,并以当代技术科学管理数万笔澳门史料,结合在线素材和互动环节,增加参与度和体验感,让市民在弹指之间接触澳门历史文化。
从城市记忆到身份认同
即将升读高三的萧昊晟经常透过“澳门记忆”查阅本地史料,“此网站的社交账号会发布历史小知识帖文,如有‘当年今日’回顾小城的重要时刻,平平无奇的一天原来在历史上可能发生了重大事件,我印象最深的是‘嘉乐庇总督大桥开幕50年’的帖文,内容别具意义。”另外,“澳门记忆”团队以不同主题制作“专业解密”系列视频,深入小城街巷角落,揭示不为人知的历史趣闻,亦会整理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专题,如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发展历程、百年供水历史轨迹、内港四大历史酒店揭秘等。萧昊晟自小居住内港附近,对于四大历史酒店专题十分感兴趣:“我每日坐巴士都会经过的传统旧式酒店,原来从历史角度去解读竟然有另一个面貌,它们的历史背景见证了社会发展与城市变迁。”
“历史通常会令人产生疏离感,我认为‘澳门记忆’介绍的本地史非常贴地,历史要与生活连结才能引起共鸣。”萧昊晟表示,“澳门记忆”文史网平台的界面操作友善,分类清晰,日常学习或兴趣浏览皆宜,既没有令人却步的学术高地距离感,又透过问答游戏及主题征集与大众互动,十分亲民,“历史叙述如只有文字太冷冰冰了,此网站的图片档案丰富,而且足不出户就能观赏不同在线展览,即使课业太忙也可弹性安排时间看展览。”萧昊晟经常与父母讨论城市发展变化,从家人口中感受小城转眼半世纪的沧海桑田,他希望未来修读历史系,继续往兴趣追寻,“年青人一般都觉得历史是数百年以前的旧事,与自己无关,我认为学习本土历史就如探险般有趣,能让我们建立对自己城市的身份认同。”
由浅入深建立兴趣
澳门基金会的“澳门记忆”文史网及虚拟图书馆不仅开启本土历史普及互动新篇章,也为青少年历史教育提供了重要补充。澳门浸信中学历史老师杨丽华表示,新一代青年较多从互联网认识自己成长的城市,但未必有能力辨识箇中真伪,“澳门记忆”这类官方平台有助学生分析思考。因应青少年对视觉教材的兴趣较大,杨丽华的历史课总是搜集不同图片和视频,她认为“澳门记忆”主题征集不仅让大众参与共享,学生能从征集作品中对比城市今昔面貌,是十分实用的本地史教学资源,“近十年澳门填海造地,城市景貌焕然一新,当年望出去是一片海,现在已是新城区,还有路凼城近十年的变化,透过相片让他们思考城市规划的作用,未来应如何发展。”
“澳门记忆”平台的史料典藏丰富,从城市风貌、澳门百业、风俗民情到文化艺术,单是文化艺术已分为九大版块,虽然信息量如此庞大,入门者阅读起来却毫不费力,杨丽华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为例,当中图片说明文字精练,专题介绍亦不多于一千字,学生可以由浅入深建立兴趣。为了强化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印象,近年学校更多鼓励学生动手检索,亲身到历史现场考察研习,杨丽华认同,研习活动比传统授课更有助提升学生体验感,“今年适逢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为初中及高中安排了研习课题取代一次测验成绩,鼓励学生挖掘澳门本地的抗战历史资源,透过搜集过程让他们了解澳门社会各界如何与祖国在抗战历史中风雨同舟的精神。”
澳门数百年来丰厚的文化积淀,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巨大包容性和开放性,社会各界愈来愈重视本土历史文化的保育、推广与传承,澳门基金会凭借其学术资源创设平台,透过知识普及、竞赛培训、多元互动平台等,散播历史文化种子,培养青少年参与文化资源的永续发展。下集将介绍澳门基金会“澳门记忆”线下活动如何深入全澳校园,啓发青少年挖掘和分享本土历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