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注册景观建筑师
澳门文遗研创协会理事长
澳门室内设计师协会监事长
2005年,澳门历史城区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座以中西文化交融著称的城市,由此踏上了系统性文化遗产保护的征程。回顾这段历程,澳门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不仅累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更藉由修复与活化利用,使其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在持续城市化和旅游发展的背景下,我们不妨思考:如何在保育与开发之间取得平衡?如何提升青年一代的参与热忱?如何借助科技赋予世遗新生命?这些正考验着澳门未来的文化治理智慧和决策。
从摸索到成熟的文遗保护之路
过去二十年是澳门守护历史与传承文化的关键阶段。申遗成功之初,澳门面临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市民保护意识薄弱、推广难度大等现实挑战。政府部门对每项文化遗产开展专项保护工作,实现了从艰难摸索到专业成熟的转变,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保护之路。如今,世遗保护理念已深深扎根于澳门社会,成为城市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澳门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的进展,不仅体现在有形的物质文化遗産修复,更展现于非物质文化遗産的传承与推广。这既尊重了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又为后续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其中,澳门记忆库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使得许多濒临失传的城市记忆得以发掘、整理并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进一步丰富了澳门的文化底蕴。
尽管澳门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这些问题需要更具策略性的应对措施。其中,产权矛盾成为一大难关。在文化缓冲区或世遗核心保护范围内,不少建筑物属于私人业主,而依据《文化遗产保护法》,政府有责任确保其结构完整性与历史风貌不受破坏。这种权责与所有人意愿的冲突时常形成僵局,特别是当业主持有不同意见时,保护工作的进展便可能停滞不前。若无法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历史建筑的维护与活化将被迫延宕。
另一项关键障碍在于资金压力。无论是古建筑的精细修复,抑或后续的长期维护,都需要持续而庞大的财政支持。如何确保财政支持稳定,同样考验管理者的智慧与远见。尤其面对老旧建筑逐年增加的修缮需求,若未能建立长效机制,未来可能面临更沉重的经济负担。
此外,澳门的地理环境亦带来独特挑战。身处台风带,强风、暴雨等极端天气频繁侵袭,对历史建筑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大三巴牌坊的风化剥落、东望洋古城墙局部倒塌等事件,均揭示自然灾害对文化遗产的不可逆损害。随着气候变迁加剧,这类风险预料将更为严峻。为此,澳门必须加强与国际技术团队的合作,引入最新防灾科技,例如防风结构强化、排水系统优化等,并针对不同建筑材质与结构特性制定个别保护方案,如利用3D建模预测脆弱点,或采用弹性材料填补传统工法的不足。
平衡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
澳门的世界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众多文化遗产完成修复并活化利用,开放供市民与游客参观。例如,透过郑家大屋、卢家大屋、市政署大楼、何东图书馆等场所举办文化活动,不仅保留了建筑的历史价值,同时赋予其新的社会功能,使文化遗产能够自然地融入现代生活。
除了静态的建筑保护,政府也重视文化体验的深度挖掘。“老店振兴计划”便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透过支持传统老店转型升级,为游客打造更丰富的本土文化体验——从品尝地道美食到接触手工技艺,这些举措不仅让传统技艺得以延续,也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更易参与文化传承。这种策略不仅强化了文化认同感,也爲旅游经济注入活力。
然而,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平衡始终是一道难题。过度商业化可能使历史街区逐渐丧失原有风貌,若特色建筑或传统图腾仅为迎合观光需求而改造,其文化内涵便会被稀释。此外,如何在发展旅游的同时确保居民权益不受影响,避免生活空间遭受挤压,同样考验城市治理的智慧。
澳门经验表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辅相成。透过活化历史空间、振兴传统产业,这座城市不仅守护了文化的根脉,同时爲自身发展开拓了新的可能,爲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青年与文化遗产的未来
文化遗产保护不仅关乎历史的传承,更需要年轻一代的参与和持续推动。然而,许多年轻人对文化遗产的价值与保护缺乏深入了解,甚至视其为专家或政府的工作。为此,文遗研创协会一直致力于推动青年认识并投身文化保护工作,通过宣传加体验的双轨模式,激发青年对文化遗产的认同与热情,使他们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和推动者。
为了拉近年轻人与文化遗产的距离,文遗研创协会设计了一系列互动性强、贴近青年兴趣的活动。从展览、讲座到社交媒体的智慧化科普,从在地导赏体验到跨城交流学习,青年得以亲身感受历史的温度。其中,透过“文物大使项目”,年轻学员在实地考察和社区互动中深化对澳门世遗建筑的理解,并担当导赏员,将所学反馈给公众。这一角色转变不仅让年轻人增长了见识,更培养了文化传播的能力,成为真正的城市文化代言人。在此过程中,年轻一代与澳门城市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连结,使文化保护不再只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感知、可参与的生活实践。
澳门的高等教育在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圣若瑟大学、科技大学、澳门大学及城市大学等院校纷纷开设文化遗产相关课程,内容涵盖保护理论、开发策略等专业课题,并辅以工作坊和专题讲座,提升学生的参与度。然而,中学阶段的世界遗产教育仍待加强,尽管部分学校尝试在历史或艺术课程中融入世遗知识,或通过课外活动让学生接触澳门的文化遗产,但尚未形成系统化的教学框架,这意味着年轻一代对文化遗产的认知仍有很大的深化空间。
文遗研创协会始终坚信,文化遗产的未来取决于年轻人的态度与行动。无论是社交媒体上的分享、校园内的文化推广活动,抑或是对传统技艺的创新演绎,青年的创造力和热情都能为文化遗产注入新的生命力。当青年从学习者成长为实践者,他们不仅传承了历史,更以创新的方式赋予文化遗产当代意义。这正是澳门文化保护的希望所在:让年轻一代成为守护者与变革者的双重角色。
科技赋能世遗文化传承
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扩增现实(AR)、虚拟现实(VR)和元宇宙等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文化认知与传播模式。例如,通过AR技术,游客只需用手机扫描世遗建筑,便能实时获取丰富的历史背景信息,包括建筑细节、历史事件甚至数百年前的场景重现。这种动态展示方式打破了传统书本和静态展览的限制,将历史与文化转化为可探索、可参与的互动体验,实现了从“观看”到“沉浸”的转变。
科技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旅游层面,在教育领域同样深具潜力。依托VR技术,教师可以开设“虚拟世遗课堂”,让学生足不出户即能穿越时空,亲身感受澳门数百年来的文化变迁,从而培育更深厚的文化认同感。相较于传统书本教学,这种“时间旅行”式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更能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使文化遗产的传承更具持久性。
在文物保护方面,高端数字化技术如3D扫描、激光建模等,已成为当代修复工作的关键手段。借助高精度3D建模与数字化存档技术,文物修复专家能够获取更加精准的数据支持,确保文化遗产的完整记录与永久保存。这一技术不仅提升了修复的效率与准确度,更为后世学者和公众提供了持续研究和探索的数字档案,使文化瑰宝以另一种形式永续流传。
放眼未来,澳门可以“永续传承”为核心目标,整合科技与文化资源,开创独特的世遗保护与教育模式。透过创新技术的赋能,澳门世遗文化不仅能更生动地呈现,更能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可持续的传承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