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国内国际社会娱乐明星综艺电影体育足球篮球综合科技通信手机移动财经宏观理财教育历史

苏耀光:科技与创新驱动澳门音乐升级

2025-07-08 16:50:18    来源:    编辑:

image.png

苏耀光

◇澳门音乐产业协会会长

◇身兼唱作歌手和音乐制作人,在澳门流行音乐界获颁多个奖项。

◇曾与多名出色的港澳歌手合作。

◇曾发起《莲成一家》澳门回归20周年主题曲系列活动。

◇担任澳门人乐队Tuna 80周年(Anos)、澳门回忆II等土生葡语专辑音乐总监。

◇曾参与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歌舞剧《星辰大海·冼星海》的创作。

 


    作为澳门音乐界一份子,我认为澳门音乐产业应涵盖幕前表演与幕后制作等多元领域,并必须以本地企业及从业者为发展主体。只有真正扎根于澳门,才能培育出独特的产业生态,同时兼顾文化传承与市场竞争力。

    澳门音乐产业化的未来,应朝向以科技与创新驱动多元发展的愿景迈进,让澳门的音乐不仅在本地扎根,更能在更大的舞台上发光发亮。

幕后技术领先音乐创作

    当前澳门本土音乐的“产业化”仍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尚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受限于本土市场规模小、起步较晚等因素,澳门至今尚未形成如香港或内地般成熟的音乐产业链。相比之下,澳门在演出幕后技术领域包括舞台、灯光、音响等行业,反而更具产业化条件。这主要是由于澳门作为国际娱乐及旅游目的地,吸引了大量外来演出在此落地,进而推动幕后技术服务的专业化发展,使其市场化程度远高于本土音乐创作及表演领域。

image.png

    与香港相比,澳门音乐产业的发展滞后约三十年,而香港早已具备完善的唱片工业体系、成熟的娱乐媒体平台及庞大的市场支持。尽管如此,澳门凭借其独特的中西文化交融背景,孕育出丰富多元的音乐元素,例如中葡双语创作及土生葡人音乐,这些都是香港或内地所不具备的特色。  

    若是对比内地市场,澳门的体量显然无法相提并论。内地得益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及数字音乐平台的蓬勃发展,使得音乐产业在商业化、艺人培养及市场运作等方面都远超澳门。然而,澳门可借助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优势,与内地形成资源互补,例如引入内地的演出策划经验或藉助数字平台推广本土音乐人。  

    此外,澳门则拥有特殊的文化纽带,可作为中国与葡语世界音乐交流的枢纽,但目前这一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  

    整体而言,澳门音乐产业能否进一步产业化,关键在于如何善用其国际化舞台的优势,将幕后技术的成熟经验转化为支持本土音乐创作的能量,同时结合文化多样性,打造出独树一帜的音乐市场定位。

澳门音乐产业化的三重困局

    澳门音乐产业目前的主要收入来源仍以商业演出、娱乐场驻场表演和节庆活动为主,这些领域受益于澳门旅游娱乐业的蓬勃发展,为本地音乐人提供了较稳定的舞台机会。然而,受市场规模限制,传统音乐发行如唱片销售或数字版权收益在澳门仍难以形成规模化收入,更多音乐人倾向透过演出及合作项目获取收益。  

image.png

    在音乐创作与商业化结合方面,澳门音乐人面临的最大瓶颈在于市场空间有限,缺乏成熟的产业机制支持。由于本地观众基数不足,且缺乏强力的内容推广平台,许多具备专业能力的音乐人选择转向香港、内地或其他地区发展,而非深耕澳门市场。放眼成熟音乐产业的成功模式,核心往往在于“造星效应”,即拥有具市场号召力的艺人,带动观众消费意愿,进而推动产业化进程。澳门目前正欠缺这样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本土音乐代表,使得产业发展缺乏突破点。

    近年来,澳门制造音乐作品成功“出圈”的案例仍属少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歌手古淖文。他通过参加香港选秀节目累积人气,并在社交媒体时代借助平台影响力,最终成功举办叫好叫座的演唱会。这一案例揭示了澳门音乐突破地域限制的关键,借助邻近地区更高能见度的娱乐媒体,并结合本地文化特色塑造独特音乐品牌。此外,网络传播力量也促使澳门音乐有机会超越地理限制,找到更广泛的听众群体。  

    综合来看,若要提升澳门音乐产业的商业化潜力,除了强化本地基础建设(如录音制作、艺人培训等),更需积极与香港、内地等成熟市场接轨,善用外界资源培养本土明星,并借助数字化传播突破市场限制。唯有如此,澳门音乐才能逐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模式,在全球华语音乐版图中占有一席之地。

image.png

政策支持与产业化挑战

    澳门政府近年来积极推动本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音乐领域也陆续推出多项扶持政策。在创作层面,通过文化发展基金等渠道,为原创音乐制作、专辑发行及音乐录制提供资金补助,鼓励本地音乐人的创作热情。在演出推广上,则借助文化局及旅游局的合作,将澳门音乐人纳入各类节庆活动或艺术节演出阵容,并支持前往大湾区城市参与文化交流,拓展市场。此外,文化艺术管理人才培养计划等政策也在培育行业专业人才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然而,这些政策目前仍主要集中在“支持创作”与“文化交流”层面,对于如何实现真正的“产业化”尚缺乏系统性布局。现阶段最关键的短板在于扶持政策仍偏向普惠型补贴,未能有效引导市场化运作。若要推动产业升级,政府需调整思维,将资源更集中倾斜于具有商业潜力的项目或企业,例如为已实现盈利的音乐公司提供税务优惠、增加演出票房分成奖励,或是设立专项基金投资具市场前景的音乐企划。同时,应加强与邻近地区的合作,共同开发符合商业市场需求的跨界项目,例如融入影视、游戏IP的音乐制作,或是粤港澳大湾区联合巡演等,以规模化效应提升澳门音乐的产业价值。  

    音乐产业化的核心在于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唯有让音乐从“文化活动”真正转型为“可盈利的产业”,才能吸引更多人才与资本长期投入,使澳门音乐在区域市场中站稳脚跟。

image.png

以“音乐+”策略创造爆款

    在当代音乐产业中,能否创造爆款作品往往决定了一个地区音乐市场的活跃程度。然而,盲目追求国际化或过度强调本土特色,可能并非最有效的突破口。相反,若能以“音乐+”的模式,将音乐与其他娱乐产业结合,如“音乐+影视”“音乐+动漫”或“音乐+游戏”,既可激发更大的市场潜力,还能透过跨领域的协同效应,打造出更具吸引力的作品。  

    澳门的音乐产业仍在成长阶段,若能在政策或市场策略上更积极推动这类跨界合作,将有助于在短时间内扩大影响力。举例来说,音乐与影视的结合可以催生热门影视原声带,动漫音游的主题曲则可成为全球粉丝追捧的对象。而澳门作为中西文化交融之地,更可善用此优势,将本土元素融入国际化的制作框架,借助串流平台、社交媒体等互联网渠道迅速扩散,使音乐不再局限于小众市场。  

image.png

    过往的音乐产业扶持政策多侧重于补助创作或演出,但若能进一步鼓励音乐人与游戏开发商、动漫制作公司或影视团队合作,甚至提供跨行业的项目配对平台,产业化的进程将大幅加速。市场已证明,受欢迎的作品往往不是单一音乐创作,而是能与其他媒介产生化学反应的综合型产品。澳门若能拥抱这种思维,创造出“1+1大于2”的化学作用去创作出受欢迎的作品, 因为藉着互联网的传播力度, 一切皆有无限可能。

培育人才与音乐创新发展

    人才的培养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协会将积极强化澳门与周边地区音乐产业的互动交流,透过工作坊、论坛及产业对接活动,让本地年轻音乐人接触更多成熟市场的发展模式,汲取经验并开拓视野。特别在AI技术快速改变各行各业的背景下,培养科技应用能力成为关键,因此协会也计划引入AI音乐制作、数位营销等新兴技术课程,协助年轻人掌握未来的产业红利。  

image.png

    对于澳门音乐产业化的未来,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打造一个结合创意、科技与国际视野的多元音乐生态。要实现这个愿景,除了政策支持与市场化运作,更重要的是培育具备跨界思维的新一代人才。  

    对于有意投身音乐产业的年轻人,建议采取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一方面持续提升创作能力,保持对艺术的敏锐度;另一方面深入学习演出制作、技术控制、市场营销等幕后技能,让自己在产业链中具备更全面的竞争力。音乐产业不仅需要表演者,更需要懂得策划、制作与推广的综合型人才。我们鼓励年轻人多参与现场演出相关工作,从实际操作中积累经验,并探索AI、数位平台等新技术与音乐结合的可能性,以便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创造更多发展机会。


今日推荐
精选图文
网友最喜欢看
首页头条
24小时排行榜
  • 网罗港澳手机版二维码
  • 爱网购返利网二维码
网站许可证号: 粤ICP备18136297号|Copyright 网罗港澳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