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认为该计划可以如何作出优化,更好配合澳门“四大产业”的发展?
澳门立法会颜奕恒议员:自“持续进修发展计划”首阶段推行以来,已有三百多所本地机构,提出六万多项持续教育课程、高等教育课程及证照考试申请。经教青局分析评审后,合共五万八千个项目获批,为本地居民提供超过了110万个学习名。后续几个阶段在数量和种类上均有所扩增,尤其是2023-2026年度的第五阶段计划,紧密配合特区发展第二个五年规划中加强人才培养、关注多元学习需要的施政方针,纳入“计划”的项目清单中项目包罗万有,不仅涉及金融财务、商业和管理、计算机科学、旅游及会展业等与四大产业相关的领域,纳入资助的证照考试目录也涵盖其中。
然而,纳入“计划”的项目清单的分类筛选仍有完善空间,由于项目类型过于繁杂,居民难以精准筛选。为此,建议进一步细分项目清单类别,并可专门设立“四大产业”专栏,方便有转行或提升技能需求的居民直接查看相关信息。
此外,不少居民期望课程可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建议未来推动企业与辅导机构紧密合作,共同开发更多具实操性的课程,实现与就业、在职培训的无缝衔接。长远来看,可持续将培训课程与其他地区专业证照考试相衔接,引入更多与四大产业相关新岗位的资格认证,提升课程的认可度,进而将学习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澳门大学持续进修中心主任刘丁己教授:“教青局”作为“计划”的发起机构,应担任着主导角色,结合产业前景和社会未来发展的需求,带领澳门居民、高等院校、社团机构及企业深入了解“四大产业”,促进相互间共同合作,推动澳门“四大产业”的发展。
(一)教青局可透过电视、电台及网络平台等加强宣传澳门“四大产业”的市场趋势、其重要性及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以提高公众认知度来激发起澳门居民、高等院校、社团机构及企业对参与产业活动的兴趣,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教青局可定期向其他单位合作(如人才发展委员会、经科局、招商局),了解全球与本地信息,协助高等院校和社团机构掌握产业的最新市场动态,共同探讨人才培养的方向,制定共同的发展计划,提供针对性的技能培训项目,以确保其技能与产业发展相接轨。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技能持续变化,这需要教育体系能够灵活调整课程内容及策略以适应市场需求。通过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共同推进澳门“四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产业的繁荣。
(三)为支持高等院校及社团机构开发针对澳门“四大产业”的客制化与专业化培训项目,教青局可考虑设立专项基金,让高等院校及社团机构可定期举办产业论坛或研讨会,邀请业内专家分享见解,交流成功案例,加深澳门居民暸解澳门“四大产业”的发展潜力,激发他们的参与度。透过专业的培训及互动交流,让澳门居民获得实用的技能,以提升澳门“四大产业”整体就业率和自身在产业里的竞争力。另外,培训课程可采用灵活的授课模式,以在线与线下相结合方式,使澳门居民能够循序渐进地了解产业发展,提升学习效果。这样的方式不仅能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还能利用现代科技提高学习效率。
国际(澳门)学术研究院院长高胜文博士:据相关资料表示,截至2018年5月31日,居民在参与第三阶段“计划”本地持续教育课程中,以职业技能类较多,约占参与人数的55%,其次为博雅艺术类的课程。结合以上数据显示,“计划”虽能够贴合居民的需求,提升职场或个人素质,但现有课程并非完全配合特区政府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步伐。
相对而言,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新兴产业的发展,“S计划”不断丰富计划内容及特别注重扶持新兴产业。对此,本人建议借鉴新加坡“S计划”的经验,重新思考“计划”方向,在贯彻多元化定位目标、促进课程种类百花齐放的同时,也应配合本澳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首先,我们可配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建设,针对性地把会展、金融、中医药及文化创意等产业之相关课程,以及熟悉内地、东南亚、葡语系和欧盟等国家事务的综合能力人才培训课程纳入“计划”,以进一步增加“计划”的社会效益,增强其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的能力;其次因应粤港澳三地经济一体化加速,未来可考虑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关的课程、证照考试和本地执业资格证照考试纳入至“计划”中,鼓励居民积极地投入到大湾区建设,提升本地人才竞争力,为澳门整体经济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是可在培训需求方面投放更多资源,鼓励居民报读相关新兴产业的课程,如增加修读有关课程的资助金额及宣传、制定激励性的奖励措施、提供赴外地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等,以推动市民积极学习、持续提升技能。通过上述方案,藉此配合特区政府施政方针,也配合澳门“四大产业”的发展,推动本澳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澳门华夏青年协会李昱浩副会长:我们从澳门特区第21/2023号行政法规中看到:“2023至2026年度持续进修发展计划”,旨在为终身学习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藉持续进修或考取认证提升个人素养和技能,从而配合经济产业多元发展及营造学习型社会。从相关的网页可以看到现阶段该计划中,有关四大产业的课程比例是比较低的。
在此建议将持续进修的课程与“1+4”产业的关联性,作为审批考量的因素之一。我认为教育及青年发展局作为审批的行政机关,对于此类课程的审批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建议在审批过程中,设立由劳工事务局、经济及科技发展局、招商投资促进局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跨部门协调小组,共同审查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等,最终由教育及青年发展局决定课程的审批。这样可以从法规上去运作,吸引或推动更多的培训机构围绕“1+4”适度多元发展策略去设计相应的课程,让更多的市民,尤其是青壮年群体学习和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