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哲学把人类精神一分为三:“知、情、意”。
三个字从洋字翻译过来时,VOLITION一字翻成“意”翻得不好,翻成“志”更准确,那我们就取“志”字,变成“知、情、志”。
意改志,还有一个好处,便于与中国哲学接茬。中国哲学儒墨道释各家,都有“志”的理论,中国修行,玩的就是一个“志”字,而彼“洋志”与此“土志”,含义基本相同。含义相同,话说起来就顺。举个例子,这精神三分法其实并不是欧洲人的发明,孔子之“智、仁、勇”三达德,就是这个三分法的中国版式,不但要素相同,排列顺序都相同,智对知、仁对情、勇对志,严丝合缝。若换回“意”字,以勇对意,至少字面上看着就不合辙。
知、情、志,“知”管辨真假,表现出的是人的智愚明暗;“情”管鉴美丑,表现出的是人的情趣通达;“志”管行善恶,表现出的是人的意志定力。
如今,这三要素有两个已经有了量化标准,知有“智商”(IQ),情有“情商”(EQ),分别用来测量人的智力水平和情绪质量。
为什么没有“志商”(VQ)?
是因为“志”这玩意儿在技术上没法测?
肯定不是。拉过两个人来,一个,做事一言既出、笃定始终,一个,做事犹豫狐疑、朝三暮四,编一套指标,制一个表格,给这两种不同的性格的人打打分,很难吗?
是因为在“知情志”三者中“志”最不重要,没有测量价值吗?
更不是。志,不但在三要素中最重要,在人生中更是最最重要。
人生一世,所求者何?宗教的回答最好:平安喜乐!注意,这个“平安”(PEACE)不是指生活境遇的平安,而是指内心的平安,即,平安喜乐四个字说的都是心境。
心境由什么决定?
由聪明伶俐、博闻强识决定?我们在生活中见到了无数学富五车而心灵苦不堪言者。
由情感丰富、善解人意决定?抑郁自杀者,这个群体最多。
由意志坚强、人格健康决定?对了。这个不用解释。中国几千年修行哲学,发心,起修,核心就是这个“志”字。佛门修行,经“戒定慧”三个台阶修成正果,戒是志,定也是志,成佛成圣就靠一个“志”字往上爬。
扯一段孟子与公孙丑的对话为例。
孟子:“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公孙丑:“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
孟子:“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解释一下这段话。
先交待“志”和“气”这两个概念。
“志”是什么?我来试着给它下个定义:志,就是,人自己为自己做选择、做决定、下决心、并持之以恒地依决心而行的理性基础。
“气”是什么?生命能量。“气,体之充也”“蹶者趋者,是气也”。人的精神头儿,是活蹦乱跳还是死气沉沉,是意志坚强还是懦弱苟且,主要是气的作用。
志和气什么关系?
第一,志可养气——志主导着修行,从修行中养出气来,”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说的就是”以志养气“的道理;
第二,志可帅气——志可指挥气、导引气,“夫志,气之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志(意念)走到哪里,气就跟到哪里,是为“导引”。
这是志决定气的一层道理。
倒过来,还有另一层道理:气可辅志,气可壮志——“是气也,而反动其心”,用我们熟悉的哲学套话说,气对志有反作用。
孟子将志与气的辩证关系综合归纳为,“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
孟子的话不好懂,我这些解孟的话也未必好懂,可能,有修行体验的人一看就明白,未涉足此道者,就会看着像黑话,没关系,你只要明白,“志”是人的生命意志、“气”是人的生命能量,就可以。
西洋哲学来到中国后,把“气是物质还是精神”的问题拨弄了出来。依我看,既可以说气是物质也是精神,也可以说气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都行。据宋明理学之“气”理论,将气看作是物质与精神之间的连结、过渡比较恰当。
或问,“气”既然是生命能量,那么,它是不是可以“商”一下子?是不是可以有个“气商”?当然。而且中国早就有了!中华医学早就有气商的概念,只是没叫那个名,没用鬼佬那套数理方法而已。气血辩证,气实气虚,气旺气衰,这不是量化是什么,不是气商是什么?
测气商,不用仪器,不用答题,不用填表,老中医往手腕上一搭,就测出来了。而且,中国人测气商,可不像洋人测智商情商那样测着玩而已,中医测气,那是要治病的,治大病的。什么是抑郁症?西医两茫茫,中医很清楚:气虚。如同一个汽车轮胎,让西医去检查,内胎外胎气门嘴检查个遍,都好好的,然后告诉病人,你没病。中医来一看,轮胎瘪了,没气了。汽车轮胎,有气日行千里,没气寸步难行,这个道理,西医不懂。为什么这么傻?因为,整个西方医学、哲学里,压根儿就没有“气”的观念,不知道生命中、宇宙间有这样一个核心要素。中西文明比较,只在此一个“气”字面前,便立见高下。
好了,现在我们在洋人的“智商”,“情商”之外又发现了一种“商”,“气商”。所以,以后再听到有人拿智商情商一类花哨玩意儿煽动崇洋媚外,你就可以告诉他,咱们中国有气商,它的智慧含金量可比智商情商高千百倍。
一个精神要素,能不能商,取决于两点:客观性和个体差异。
客观性,就是要测有所测。若是像量子力学之“测不准原理”那样,粒子的属性测它一个样,不测它一个样,那就没法商了。就人的精神而言,最踏实的客观性就是先天性。人,智力是天生的,情绪特征是天生的,气禀性格是天生的,商起来就好办。当然,三者的先天性都不绝对,多少都有后天因素,其中,气的后天性最大,因为它可以自觉地、主动地、有目的地修而强之。即使如此,在一个时点上,气终究是可以实际测量的,否则,中医就没法把脉了。
客观性之外是个体性——人和人不一样。一种“商”,若是“商值”天下人都一样,那也没有意义。
客观性——商有所商,个体性——商商各异,有了这两个基本条件限定,就可以来追问“为什么没有志商”这个问题了。
让我们回到上面孟子那段话。孟子说“持其志无暴其气”,公孙丑纳闷,既然“志”是“气之帅”,有了志就有了气,从而就有了生命的一切,那就在修行中死死抓住一个“志”不就行了嘛,为什么还要注意“无暴其气”?孟子的回答是“气次焉”,即,在志与气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气是次要的矛盾方面,气对志有反作用——气,可以辅志、壮志、固志,所以要“无暴其气”。
原来,人之果断刚毅还是懦弱犹疑,并不是志的差异而是气的差异!
好啊,妙啊,人类性格的个体差异用气的范畴解决了,如此,就把“志”净化了出来,解放了出来,进而,统一了起来——天下人的志都一样。在此基础上,中国的古圣先贤们就可以放心地说“众生平等”了!就可以放心地说“人性本善”“众生皆有佛性”“人皆可为尧舜”了。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志商”?因为我们认为天下人的志都一样,商它干嘛。
如此,既有人人平等,又有个人励志修行,圆融美丽的一个理论。
洋人不懂气,没法搭手腕测“气商”,因而没法用气的范畴来处理性格差异这个理论任务,然而,它不懂气却懂自由!自由在哲学上的大是大非,迫使洋人从另一条路径绕过了“志的量化”问题的理论陷阱,使它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到了:不能搞“志商”。
为了理解西洋人的“自由”,我们先把前述我给“志”下的定义再重复一遍:志,就是,人自己为自己做选择、做决定、下决心、并持之以恒地依决心而行的理性基础。面对这个定义,我来提个问题:用这同一句话给“自由”下定义,行不行?我说行。你说呢?如果你也认为行,那么一个等式就出来了:
志=自由
原来,所谓志,就是自由!这样,中国哲学就与西洋哲学接上了茬。
把志和自由两个概念在逻辑上打通,便理解到了西洋哲学的一个大难题,或者说,在“志商”面前它所面对着的一个巨大的哲学风险——志就是自由,志商就是自由商,给每个人的志打分就是给每个人的自由打分,这岂不是说人和人不一样自由吗?人和人的自由不一样,谁敢说这个话呀!只要没人敢说这个话,那么,志就不可商。洋人不搞VQ,不是因为不能搞,而是因为不敢搞。就像没人敢为不同种族进行群体智商测量一样,不是不能做,而是不敢做。心理学上智商有没有种族差异,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哲学上必须断定它没有。小道理归大道理管着,谁都明白这个道理,洋人更明白——志可不可商,由“自由”的大道理管着。可怜的西洋哲学,没有气的帮忙,没有气把个体性格差异问题接过去,用区区VOLITION一个概念同时面对性格差异与自由两个问题,理论上就抓了瞎,结果,终于没人敢玩志商。
结论:中国人不搞志商,是因为我们有气商。洋人不搞志商,是因为其意识形态顾忌。
中国学术,僵化保守假大空;西洋学术,自由开放无禁区——这都哪儿来的鬼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