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该计划,您认为还有哪些可以优化的地方?或者其他地方的持续进修学习政策有哪些值得澳门借鉴的?
澳门立法会颜奕恒议员:纵观其他地区的持续进修学习政策,香港提供的课程类别较为规整,主要划分为专业学科、行业课程和通用基础能力,其课程信息展示中设有资历架构级别、课程费用信息。相对于有意深入钻研或掌握新技能的人士而言,能较为轻松地寻得心仪课程。尤其是行业课程,还融入了相关证书认证,有助衔接到个人职业技能,完成课程学习后更利于求职。从香港的经验来看,建议优化本澳持续进修课程搜索引擎,清晰划分课程类别,将专业学科、行业课程、兴趣课程、驾驶技能等细致分层并加以整合,同时增加课程费用栏。若条件允许,还可研究增加初中高阶段的选项,以便利居民精准寻找适合自己的课程。
另一个值得借鉴的是新加坡的“技能创前程”计划,政府不仅投入资金,还吸引了社会各界的捐助,资助形式丰富多样。政府透过善用“经济诱因”,带动僱主与僱员参与培训课程。特别是僱主方面,若由僱主资助的培训课程,可获得相当于僱员基本时薪80%的缺勤薪金补贴,从而有效推动在职人士的职业技能提升。
本澳居民普遍工时较长,轮班工作制较为常见,且需兼顾家庭,往往较难抽出时间进行个人进修。未来,建议研究可采用多种形式,例如津贴、嘉奖等,鼓励有条件企业推动员工在职培训,提升员工职业技能。此外,还可考虑将部分网上课程、专业资格持续进修课程等纳入资助范围。目前,在线证书课程较为丰富,尤其是随着AI的发展,出现了AI+办公、AI+视频、AI+绘图等直接在计算机实操的在线课程,学习时间灵活,还可重复观看视频。不过,在线学习在监管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可在完善监管机制的前提下,考虑拓宽在线学习渠道,为居民创设更灵活的学习方式。
澳门大学持续进修中心主任刘丁己教授:随着网络社会的蓬勃发展,“计划”自第四阶段起采用了电子身份来进行课程报读,以及记录学员及导师的出勤情况,这无疑是一个显著的进步,也能更有效监管。电子身份的使用不仅提高了报名及签到的便利性,还减少了因实体身份证更换或芯片损坏所带来的困扰,进一步提升了学员的参与意愿。然而,这个以时分秒显示的电子系统仍然存在可以进一步优化的空间,以提高系统的实用性和讯息的可读性。例如:
在保护个人资料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考虑更有效地显示学员的姓名(陈X明),而非仅显示姓氏(陈XX)。这样的优化不仅能够提高出勤记录的透明度,还能帮助学员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出勤情况。
参考邻近地区(如:香港及新加坡)的持续进修学习计划,这些地区的课程除了面授教学外,还设有网上形式,让学习者可以灵活地安排时间进行持续进修。教青局可以善用网络电子平台,配合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同步增设在线课程以满足澳门居民的学习需求。这不仅能提升学习的参与度,还能让澳门居民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特别在现今繁忙的工作生活中,灵活性显得十分重要,部份居民因工作或其他事务无法到达授课场地参与面授课程,降低了持续学习的参与度。
国际(澳门)学术研究院院长高胜文博士:世界各地政府推行持续进修计划,鼓励国民终身学习、装备自己,以应付现今急速多变的职场所带来的挑战。例如,欧洲委员会曾在2007年至2013年间推行“终身学习计划(Lifelong Learning Programme)”,为处于人生不同阶段的学员提供机会,让他们在欧洲各地进修和接受培训。
除西方国家外,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亦有推行持续进修计划及政策。综合比较及考察世界各地众多推行的地区中,我认为新加坡政府在2015年开展的“技能创前程计划”,是比较成功的例子,其成功经验,如参与机构多元且分工明确,资金来源为政府投入辅以社会筹集,资助形式多样、特别注重扶持新兴产业等,对澳门有启示及借鉴作用。
最后,对于该计划我认为还有以下可以优化的地方:
一、建立计划协调功能
该计划仅由教青局专责制定和执行,缺乏其他相关部门的有效参与协作。因此,须建立计划协调功能,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参与协作,可参照当局现时咨询组织的模式,设立“持续进修发展计划委员会”,汇集社会各界力量,如相关政府部门、学校、企业、社团、机构等代表,共同促进计划的发展,就计划涉及到的各个范畴、施政方针、政策制定和执行等方面提出建议。
二、调整计划内容
调整计划内容涉及对象范围、资助金额与资助形式等方面。在对象范围方面,因应部分课程需从小培养,建议当局将适对象年龄下调至7岁,此举可减轻家长的财政负担,从而避免小孩因经济问题而被迫放弃进修;在资助金额方面,建议扩大资金来源,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筹集相结合的模式,同时,根据经济的通胀率、相关课程及证照之价格等因素,适当调整资助金额;在资助形式方面,一是建议取消保证金制度,改为居民垫支部分费用,从而解决居民因缺席课程而造成的资源浪费现象,以及保证金制度的执行情况问题;二是建议把遥距课程、网上课程等纳入资助的范围,使工时长及轮班制的居民受惠;三是建议进修资助可以累积,让居民更灵活运用资助,从而选择合适自己的课程和学习方式。
三、加强计划监管
虽然在2022至2023年间违规个案大幅下降至2宗,但并不代表未来违规个案数字。相信通过电子化可加强监察力,并建议坚持严格的监察机制,持续监管保障课程质量。一方面持续监察价目收费、成效、课程内容,提升课程的质量与时间合理性;另一方面,按现时实际监察的需求,对评级及巡查指引作出修订,令监察人员有据可依及按照指引贯彻执行,与此同时,也应增加突击检查次数、定期检查次数,重视实名和匿名举报,加强与相关机构的沟通,设立及执行清晰的赏罚机制,以切实发挥计划的效果。
四、重新思考计划方向
在促进课程种类百花齐放的同时,也应配合本澳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以增加社会效益。因应粤港澳三地经济一体化加速,可考虑将大湾区其他地区的课程、证照考试和本地执业资格证照考试纳入计划,以提升居民竞争力及鼓励参与大湾区建设。同时,为鼓励居民报读与新兴产业相关的课程,可增加有关课程的资助金额及宣传、制定激励性的奖励措施、提供赴外地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等,以推动居民积极学习,促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澳门华夏青年协会李昱浩副会长:对于其他地方的持续进修学习政策有哪些值得澳门借鉴的,在此我想介绍由韩国政府设立的在线学习平台K-MOOC。据有关资料显示,这是一项将大学的优秀讲座开发为网上讲座并免费向大众开放的项目,由韩国政府与韩国的一些顶尖大学和其他专业机构合作。其在线课程内容丰富,包括人文、理工、商科类课程等,如韩语、传统文化、数据分析,让全民有机会去免费接触顶尖大学的课程。在资助课程费用方面,韩国政府全额补贴学员,其费用由教育部和有关大学共同承担,学员不用支付课程的费用。
在此建议特区政府在“持续进修计划”中尝试纳入在线课程,又或者和澳门的一些大学合作,如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大学等,合作开发一个本地化的在线学习平台,其课程设置建议倾向于与澳门的“1+4”产业相关。此外,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中高龄人士再就业确实会遇到不少困难。我认为在对于待业者或失业者的资助方面,有关当局是否可以适当提高资助的金额,让他们可以多些机会学习技能或提升自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