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复生
◇澳门棋人娱乐制作有限公司创办人及行政总裁
◇棋人娱乐制作(香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梦想计划协会理事长
◇澳门演艺人协会名誉会长
澳门音乐现在处于什么阶段?作为一个专注澳门音乐24年的从业者,我不得不说这里的发展仍然处在起步期。虽然我们坚持了这么多年,但和邻近的香港相比:他们从70年代就开始发展音乐产业,澳门已落后许多。这不仅仅是时间的问题,更是整个产业成熟度的差距。此外,串流媒体音乐平台的兴起彻底改变了行业生态,这同时也意味着并无现成的发展模式可供参考。可以说,澳门音乐产业仍需突破瓶颈,走向成熟。
澳门音乐产业的困境与机遇
放眼国际华语音乐市场,华语歌曲仍然是主流,但在年轻一代中,韩国流行乐(K-pop)和欧美流行音乐占据了更重要的位置。如今的听众习惯于利用碎片时间刷短视频、看MV,而K-pop和欧美音乐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利用精致的视觉效果和潮流元素吸引大批观众。反观澳门音乐,由于预算有限,制作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MV存在明显挑战,这也是难以吸引更多听众的原因之一。
然而,恰恰因为澳门的音乐市场尚未定型,才使得这里成为创作者的乐园。例如,始于2003年的《澳广视至爱新听力》颁奖礼,就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平台,接纳各种小众音乐类型,这在高度商业化的市场难以想象。少了商业压力的束缚,音乐人可以更自由地尝试新风格,创作出更有独特性的作品。
但这种自由度背后,也暴露了澳门音乐产业的短板:本土市场难以形成规模。市场需求不足以支撑整个产业链的运作,在音乐产业中尤为明显。过去五六十年,澳门的发展几乎完全依赖博彩业,这使得澳门找到了一条独特的生存路径,同时也拉动了周边产业的成长。正因如此,人们更倾向于投资前景明确的行业,而对于文化产业这类充满未知数的领域,许多年轻人因需付出巨大努力才可能见效,而深感力不从心。文化产业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成功并非完全取决于资源投入,有时反而是在无心插柳的情况下产生爆发性效果。
例如,一首歌的突然走红,或一种流行文化的迅速扩散,往往难以精准预测。韩国文化产业已形成一套成熟的运作机制,能够预测未来一年的流行趋势,但即便具备这样的科学化体系,文化产品的成功仍存在变量。韩国的成功关键在于其高度系统化的运作模式,专业的制作团队持续分析粉丝偏好变化,并针对性地调整音乐、影视等内容的方向,紧贴当下潮流。尽管这套模式无法保证每一次都能精准命中市场需求,但由于韩国文化产业产量庞大、形态丰富,最终成功的比例自然较高。
相比之下,澳门人口基数小、专业人才匮乏,很难建立起类似的高效产业体系,这导致本地文化产品的竞争力相对薄弱。不过,近年来澳门逐步兴起的“演唱会经济”正在为文化产业注入新的可能性。越来越多国际级演出选择澳门作为巡演站点,这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文化氛围,也间接带动了本地音乐产业的发展。澳门音乐产业化的核心挑战在于资源不足。这种匮乏不仅仅是资金问题,更体现在专业人才的短缺上。目前从事幕前工作的艺人较多,但幕后制作、策划、经纪等环节却严重缺乏专业人才。尽管如此,近年已有部分国际演出项目的幕后团队开始聘用澳门本地人员,这种合作一旦扩展至台前艺人,将有望推动澳门歌手和音乐作品的成长。随着旅游博彩业与演唱会经济的联动效应日益显现,澳门音乐产业的未来或许能迎来新的突破。
流行音乐产业的探索与转型
从成立公司的第一天起,我们始终致力于推动流行音乐的发展。然而,这一行业在澳门面临着现实的经营挑战:单纯依靠音乐制作很难实现收支平衡或盈利。为了维持音乐创作与发展的步伐,我们需要通过举办演唱会、承接外包业务,或者协助舞台制作等多元化收入来支撑核心的音乐事业。
大约十年前,我们开始在澳门以全职形式签约歌手,然而,实践中我们发现,尽管参考了香港的模式,但澳门的市场环境与香港存在差异,使得传统的签约制度难以完全复制。于是,我们调整策略,转向工作室合作模式:不再采用传统合约,而是与歌手共同投资成立以歌手名义注册的工作室,按月支付固定薪资。这种模式下,歌手可以自主主导发展方向,包括音乐创作和市场定位,而我们则作为共同投资者参与其中。
传统的经纪人推动歌手的模式之所以难以适应当今时代,关键在于市场生态已发生根本改变。事实上,越来越多的艺人从网络平台起步,但在线与线下的表现往往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在网络上受欢迎的歌手,未必能在线下演出时吸引大量观众。这一现象从七八年前开始显现,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清晰地观察到两者的区别,即使在线人气极高,线下市场的反应可能截然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在线与线下的分化在澳门尤为明显。部分公司尝试发展在线运营模式,但短期内很难实现可观的营收和利润。而在华语音乐市场,真正畅销的仍然是实力派歌手,如四大天王的演唱会、陈奕迅的演出,或是后来崛起的邓紫棋等少数成功案例。这也意味着,若要打造流行的文化产品,沿用旧有的制作、经纪或品牌营销模式已不再适用。如今的音乐市场高度开放,当一首新歌发布或上传至媒体平台时,实际上是在与全球的创作者竞争。
尽管我们已累积了二十多年的行业经验,但依然处于探索阶段。我们也在关注近年来较为成功的案例,例如香港的新人组合MIRROR,或华纳推出的张天赋等歌手。这些艺人不仅在线拥有高人气,线下演唱会的门票销售也表现亮眼,为行业提供了新的参考方向。然而在澳门,我们仍需结合本地市场特点,继续寻找适合的发展路径。
其实在音乐产业化进程中,澳门最需要的是专业经纪人。经纪人作为音乐产业的关键角色,具备人脉资源和推广能力。但澳门多年来缺乏这方面的人才,根本原因在于市场规模尚未形成。我认为,现阶段若要发展音乐产业,最有效的方式是引进国际知名或有实力的经纪人,其核心任务是将澳门艺人推向市场。这是当前最优先需要提供的支持,原因在于,经纪人能开拓资金、客户和市场渠道、擅长发掘艺人特质,因此,培养幕后的专业人才,才是发展音乐产业最重要的基础步骤。
澳门“演艺之都”发展三步曲
将澳门打造成为“演艺之都”,需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目前,澳门已经初步迈入第一个阶段,即在本地举办大量演唱会,带动相关经济体系的形成。这些演出不仅能促进澳门GDP的增长,还能刺激周边行业,如酒店、餐饮、零售等的发展,这正是当前“演艺之都”建设成效的关键体现。
然而,“演艺之都”的建设不应仅满足于引入国际项目,第二阶段的目标更为深远,将澳门本土元素融入世界级的演艺项目中,以独特的方式推广澳门文化。这不仅需要成熟的产业运作,更需从教育层面培养未来的观众和从业者。例如,通过基础教育引导年轻一代欣赏艺术,形成稳定的购票消费习惯,甚至激发部分人走上演艺之路。与此同时,本土意识的觉醒也至关重要。唯有当社会真正认可演艺产业的经济价值,并视其为可长期发展的行业,才能形成健康的市场生态。就像日本的漫画产业一样,当文化被视为具备全球影响力的经济支柱,而非单纯的娱乐时,整个产业才能真正蓬勃发展。值得欣慰的是,澳门人正逐渐认识到演唱会和演艺活动对经济的拉动力,这意味着第二阶段的核心理念:文化与产业的结合,正逐渐被社会接受。
进入第三阶段,澳门演艺文化的目标应是成功输出本土内容,并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纵观全球成功的文化输出案例,无论是韩国的K-pop、日本的动漫,还是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它们的影响力皆源于顶尖的作品质量和强大的平台支持。澳门若希望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同样需要完善的经纪体系与国际化的推广渠道。举例而言,如果澳门音乐人能在腾讯年度盛典等大型颁奖礼上获奖,自然会引起全球市场的关注。
平台的支持对文化产业至关重要,澳门歌手古淖文便是一个成功案例。他凭借TVB的《中年好声音》走入公众视野,证明澳门演艺人才的潜力,也凸显了优质平台对人才培养的关键作用。若缺乏成熟的推广渠道,许多优秀人才可能被埋没。因此,澳门需要与国际音乐节、影视平台等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为本土文化争取更多曝光机会。此外,只有当演艺产业展现出清晰的成长路径,才能吸引更多新鲜血液加入,形成良性的人才循环。
未来十年,澳门演艺产业的潜力令人期待。当前已有不少年轻人通过社交媒体展示才艺,但若要培养出真正的国际级艺人,仍需专业平台的推动。以香港歌手王嘉尔为例,他通过在韩国出道,最终成功打入国际市场,甚至在欧美音乐节亮相。澳门曾出现过类似潜力的组合,例如Solar,虽因经纪问题未能持续发展,但足以证明本土人才的实力。随着媒体平台的多元化,未来澳门有希望涌现更多具有华语地区乃至全球影响力的艺人,助力“演艺之都”的愿景逐步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