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华
◇澳门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
◇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
◇广东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粤剧大典澳门区特约顾问
◇振华声粤艺会会长
◇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副理事长
◇中国澳门戏曲文化传承总会会长
◇澳门中华文化联谊会名誉顾问
◇中国戏剧曲艺家(澳门)联谊会常务副会长
◇澳门粤剧曲艺总会驻场导师
粤剧在澳门拥有深厚的文化根基,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不言而喻。尽管澳门特区政府每年推出资助计划,扶持本地粤剧团体的运作与演出,然而,现有的政策支持仍存在局限性,资金分配方式偏向短期活动补贴,而缺乏对人才培养、剧目创新及硬件建设的系统性投入。这种“输血式”扶持虽维持着基础生存,却难以实现艺术品质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澳门粤剧半世纪
澳门作为粤剧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历来拥有广大的粤曲爱好者群体。尤其在上世纪30、40年代抗日战争到内战结束,几乎所有知名的粤剧团体都曾迁至澳门,在这里延续演出,并推动粤剧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当时的澳门戏院林立,专门上演粤剧的剧场就有二十多个,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繁盛景象。最出名的粤剧大佬倌都来过澳门,马师曾、红线女、任剑辉等曾在澳门演出。澳门人观赏高水平演出,自然对粤剧十分熟悉,而且因为澳门地方细,使得粤剧文化传播特别快,街知巷闻。
上世纪70到80年代,澳门已经涌现出多家以粤曲表演为主的音乐社唱粤曲,演出活动增多,但尚未形成公开演出规模。到了80、90年代,随着经济逐渐稳定发展,粤曲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特别是90年代,既有专门研习折子戏和短剧的社团,也有不少企业积极参与粤剧推广。90年代末至2000年前后,澳门粤剧社团数量激增至数百个,艺术活动日趋活跃。当时永乐戏院等场所经常举办粤曲演唱会、折子戏专场,以及粤剧长剧演出,锣鼓声声绕梁,观众络绎不绝,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目前,澳门民间文艺团体的演出运作已趋于平稳成熟。这些社团每年提前一年向政府提交申请,列明次年拟举办的活动内容,政府则依据申请条件及审核结果,对粤曲、折子戏及长剧进行分级拨款,资助金额从数千至二十余万不等,视活动规模及类型而定。此外,新编传统历史剧因制作成本较高,通常能获得较为稳定的资助。
回归后,澳门舞台演出在资金方面虽趋于稳定,但从业者若想单靠演出谋生仍不现实。从观众构成来看,绝大多数为本地居民,游客占极少数。澳门演艺市场存在一个普遍现象:许多民众习惯等待优惠或免费入场机会,若缺乏这类渠道,便可能放弃观赏。这样的消费观念正是业界试图转变的方向。艺术并非赚钱的行业,无论戏剧、书画或其他文化艺术,从业者往往需要大量付出。正因文化艺术需要如此多的投入,我们业界更希望观众能尊重创作,以购票方式给予支持。政府方面亦多次提出此议题,并支持售票制度。只可惜部分社团演出时分派礼物、食物,甚至金器等,此风不可长。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十年间,澳门的话剧、舞蹈等团体表现活跃,加上政府加大资助力度,吸引了更多内地团体来澳演出。许多新成立的社团也更倾向于邀请内地团体合作,而政府举办的各类大型文化活动更引入国际级大师与名剧,整体演出水平显著提升。然而,本地团体无论在资源或规模上仍难与外来团体竞争,导致其生存发展空间持续受压,实质支持的不足令这一局面难以扭转。此外,大财团大企业邀请国内外高水平节目上演,还经常免费派票入场观看,至使本地多个演艺界别团体多年辛苦组织好的票房票友再次被冲散。
澳门粤剧的生存
粤剧在这里扎根已久,更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政府虽然每年推出资助计划,供本地粤剧社团申请经费,然而现行支持方式仍显不足。具体而言,小型社团通常依据活动需求申请资金,一旦预算有限,往往需要削减规模或调整计划,使得发展受到制约。这种资助模式虽能维持基本运作,却难以推动艺术的创新与长期提升。
此外,值得思考的是,澳门已被列入“东亚文化之都”,政府在推广文化时更应重视本土艺术的实质发展。毕竟,单纯依靠邀请外地团体表演,或是增加演出场次,并不能真正提升澳门文化的独特性。作为长期关注粤剧发展的我始终认为:“澳门人的光荣才是我的光荣。”政府应制定更具前瞻性的政策,切实加大对粤剧的支持力度。
在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与同行的交流中,我曾提议建立“文艺大院”。这是因为,作为一座以文化为荣的城市,若连基本的专业排练场地都难以保障,显然与其“文化之都”的定位不符。我认为,设立长期稳定的练习场所至关重要。这一场地既可提供给本地知名文艺团体,也能满足政府与外地交流的排练需求,让艺术工作者拥有真正的归属感。
然而现状是,各社团只能分散行动,有的在家排练,有的租用狭小的舞蹈室或文化局提供的临时场地,但问题在于,这些场所往往无法满足戏剧排练的需求,尤其像“抛枪抛刀”等高难度动作的训练。对此,我认为,澳门政府拥有大量空置场所,若能拨出数百平方米空间,供粤剧社团长期练功等使用,并配备基本舞台和练习设施,将极大缓解当前困境。如果政府给予支持,这一规划并非难事,关键在于落实行动,为文艺团体创造更理想的发展环境。
若比较香港与澳门,两地在文化演出及观众热情方面存在明显差异。香港地方较大,人口众多,因此在观众组织上相对容易。例如,通常演出在七点半开始时,观众会提前15分钟到齐,许多人甚至会提前在场外等候。即使演出质量普通,场地也往往爆满,这主要得益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旺盛的文化需求。
相较之下,澳门人口较少,观众群体相对固定,热情程度也与香港有一定差距。同样地,在内地,观众人数也有所减少,以广州为例,过往一晚十个场同时上演且场场爆满,但如今观众数量不仅不及香港,就连昔日的本地观众也流失不少,部分原因在于许多外地人不谙粤语,导致文化参与度降低。
在资助政策方面,香港对艺术发展的规划较为周详,例如位于香港西九龙填海区临海地段(西九龙最南端,由填海所形成的38.6488公顷土地),和即将落成运作面积也不少的东九文化区,可见香港政府对文化艺术发展的决心和行动。澳门虽然文化表演活动活跃,资助金额也相对稳定,但相比其他地区仍显不足。此外,由于缺乏专业人才,且许多节目并非政府指定项目,仅由社团自发组织,即使有原创新编大型剧目推出,也难以获得特定资金支持。反观内地的剧团获得政府雄厚的资金支持。总体而言,无论是观众热情还是资源分配,三地之间的差异反映了各自在文化发展上的不同挑战和机遇。
在过去六七年间,我曾参与两次较大型的粤剧合作项目。首先,2019年澳门文化局与佛山粤剧院合作创排《镜海魂》,该剧由穆欣欣编剧,整体制作规模较大。演出班底主要来自内地。其次,2024年澳门中华文化联谊会会长梁华先生牵头,与珠海演艺集团合作创排现代粤剧《无声的功勋》。这部作品改编自“红色医生”柯麟的真实故事,属于大湾区文化交流重点项目。资金来源包括多地政府和个人、私人社团资助及国家艺术基金,显示出跨区域资源整合的成功合作模式。
澳门在粤剧发展上的优势并不明显,但社团运作相对自由,题材选择也较为宽松。多年来,澳门艺术节期间各社团之间的相互支持与信任度较高,因此,合作气氛良好,这一点值得肯定。澳门粤剧若要提升水平,应考虑设立专职团队。早在粤剧未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前,我便呼吁成立一支专业队伍,例如,成立澳门粤剧团。由部分具备艺术水平的人才组成,专门负责粤剧的发展规划与演出事务。展望未来,澳门粤剧虽可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机遇,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仍在于:强化专业团队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把有水平的节目定期安排在外地演出,方能真正提升行业竞争力。
澳门粤剧的创新与使命
澳门粤剧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创新。我们振华声粤艺会作为澳门最早尝试跨界融合的艺术团体,持续将传统粤剧融入现代元素:融合新技术与流行音乐,运用电子屏幕等现代舞台器材。在艺术创新方面,我们与澳门青年古筝艺术团合作演绎昆剧《牡丹亭》折子戏《游园·惊梦》,并将纳兰性德词作选编为粤调,由大型古筝团队协奏。
在澳门市民专场演出中,我们以钢琴结合锣鼓伴奏经典粤剧《帝女花·香夭》。近年更与“承舞纪-澳门舞蹈”进行多次合作,并获邀在2023-2024乐季开幕音乐会上,与澳门中乐团合演《火星上的剑合钗圆》等创新剧目。
2017年,台风“天鸽”重创澳门,我亲身经历了灾难现场,目睹周边严重水浸,并通过媒体报导了解到许多感人事迹。其中,一位不会游泳的菲律宾人冒险救起两位素不相识的老人,这份跨越国籍的无私大爱让我深受震撼。经过深入采访,我决定将这段故事搬上舞台,讲述澳门人在灾难中的坚韧与温情。2018年2月,舞台剧《天鸽情》正式上演,它不仅呈现了这位英雄的故事,还融入了更多感人细节:青少年义工队在断水断电时自发援助孤寡老人,解放军官兵协助清理垃圾加速社区重建……这部剧不仅颂扬了澳门人的团结与爱国情怀,更传递了人性的光辉。
《天鸽情》演出后反响热烈,2020年更被推荐至北京参加全国社团汇演,获得高度评价。澳门政府及中央宣传部、文旅部均给予表彰。这部作品是我的一次大胆尝试,初衷是通过艺术传递澳门人的正能量与温情。
多年来,由政府牵头的粤剧对外合作并不多见,我始终认为,粤剧作为粤港澳地区的地方剧种特色戏曲,完全可以纳入文旅活动,增加对外演出机会。虽然我们的演出水平未必能与顶尖剧团相比,但胜在独具澳门文化特色,许多观众正是通过我们的表演认识澳门,进而对本地文化产生兴趣。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品牌”效应,对推广澳门旅游与文化形象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我认为应把握机会,推动粤剧“走出去”。
近期,振华声粤艺会代表澳门参加了韩国与日本的“文化之都”活动,演绎了《三国演义》中的《吕布与貂蝉》选段。得益于日韩观众对《三国志》故事的熟悉,加上字幕辅助,演出取得了良好效果。未来,希望政府能更重视此类国际文化交流,给予更多支持与机会,让澳门粤剧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澳门粤剧的传承
澳门粤剧的未来发展离不开对新生一代的培养。过去五年间,澳门在青少年粤剧培训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主要得益于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澳门演艺学院设立了专门的粤剧班,邀请资深教师授课;街坊总会、善明会、粤剧曲艺总会与菁苗粤剧团等组织也持续开展青少年培训项目,为年轻人提供系统性学习机会。与二十多年前相比,如今的粤剧培训条件已明显改善,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接触并热爱这门传统艺术。
然而,也要关注年轻人完成培训后的职业发展。如何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继续保持对粤剧的热情,甚至将其作为终身事业?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除了舞台表演,还可以鼓励年轻人参与幕后工作,如灯光设计、舞台布景、乐师和化妆等,这些领域同样重要,可以让更多年轻人完成学业后选择留在戏曲行业或舞台事业,从而拓宽他们的职业选择。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已有几位优秀的年轻演员崭露头角,成为澳门粤剧的新生力量。预计未来会有更多年轻人投身这一行业。我们社团在演出中优先给予年轻人主演机会,或针对特别优秀的人才提供更多实践舞台,以此激发他们的潜力与创造力。
成功的音乐产业应当如何构建?我认为关键在于政府的主导作用。成功的案例,无论是内地国家级项目还是本地创作,都需要政府支持。唯有通过专业团队的制度化运作-包括定期拨款、长远规划及季度性新作排演-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相比之下,民间自发模式往往难以系统化运作。因此,政府应当组建专业团队,制定阶段性目标,例如每季度推出新作(包括原创剧目与本地舞蹈、话剧、歌剧创作),以此推动产业良性发展。
在人员结构上,音乐产业需要新老结合的团队配置,既有经验丰富的资深从业者,也要吸纳具备创新思维的年轻人才。此外,固定表演场所的选择也至关重要。传统老区戏院由于交通便利,能够吸引熟悉的观众群体,是培育稳定市场的重要选择。然而,仅局限于旧区也可能限制观众拓展,因此可以考虑在路环外资剧场等新兴场地进行演出尝试,以吸引不同背景的观众群体。另外,建议凼仔市区应建有剧场。
在演出内容上,我们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与参与,同时融入具有时代气息的创新元素。表演艺术不应拘泥于传统形式,而可以在创作和编排上突破界限,例如,结合现代音乐、舞蹈,甚至魔术等多样化的表演艺术。如本会所演出的《聊斋魂影》曾尝试与魔术界合作,为传统戏剧注入新活力。我们团队将紧跟时代步伐,运用AI设计视听媒体、画面文字所无法传逹的丰富内容融入粤剧舞台中。这种跨界的电子媒体探索,不仅拓宽表演形式,还可激发年轻一代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