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少枫
图/澳门基金会、受访者提供
图1:第三十届“澳门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比赛”颁奖礼
文学作品之所以共情动人,历久弥新,在于它能于跌宕起伏的现实中解读人性百态,又能从生活琐碎事中提炼出大智慧,更能以滴水穿石的力量为城市文化注入灵魂。上世纪九十年代澳门阅读人口不多,书刊出版市场狭小,澳门基金会联同澳门日报于1995年举办首届“澳门书刊读后感征文比赛”,经历三十年的提炼精粹,赛事记录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心中的“澳门故事”,使澳门文学从边缘走向中心,推动文学之火世代传承。
图2:澳门笔会理事长廖子馨
/廖子馨:鼓舞青年书写城市记忆
1999年,澳门文学作品已跻身全年出版物总数三甲之列,出版量最高首三位分别为教育、艺术及文学,其中文学类书刊占全年出版总数近一成。当时澳门日报出版社是规模较大的私人出版社之一,虽然阅读人口不多,仍为本地作家提供机会出版作品。当时身兼澳日副刊编辑及编书工作的澳门笔会理事长廖子馨说:“回归前澳门基金会大力支持文化学术工作,我们(出版社)获资助出版不少本地作品,最高峰时一年推出十本文学书籍。”报刊专栏是孕育澳门作家的主要土壤,不少年青作家在廖子馨指导下独当一面,在她看来,小城经历数十载变迁,澳门文学群像壮大,本地文坛繁荣发展,离不开坚守传承与开放包容。
上世纪九十年代,征文比赛常见于社团或企业宣传活动,1995年澳门基金会与澳门日报合办“澳门书刊读后感征文比赛”,明确定位为阅读本土出版物,并邀得澳门大学中文学院院长程祥徽教授、学院李观鼎教授等担任评委。2002年起,赛事从泛阅读推广转向系统性写作训练,更名为“澳门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比赛”,由阅读普及渐渐蜕变成“文学新生代的舞台”。及后,每届赛事增设特定命题,引导学生聚焦社会,以当代语言诉说澳门故事。赛事评委之一廖子馨表示,命题紧贴社会发展,不但启发学生探索未知领域,亦燃起学子们对写作的热忱,“赛事中很多获奖者毕业后仍在写作,投身社会后,有的当上语文老师带教学生参赛,有的虽不在文字领域发展,却利用工余时间坚持执笔,成为作家。”廖子馨认为,他们对文学创作的追求和向往,让文化传承从校园延续到社会。
出色的读后感文章既要对原著内容有透彻把握,还讲求扎实的写作技巧来铺展文章。廖子馨以第三十届“澳门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比赛”高中组获奖文章〈仰望星空的虫子──读《三体》有感〉为例,作者对原著归纳整理的技巧十分成熟,字里行间反映其对同类作品累积了深厚阅读基础。廖子馨指出,近十年来,学校重视写作人才的培养,加上来澳定居的新移民学生增加,以澳门故事为题材的创作愈来愈多样化,促使读后感征文比赛的作品水平显著提升,而澳门基金会对本地文学发展的推动(举办竞赛、学术出版及澳门文学奖),更是唤起学生和作家以独特视野记录属于自己的城市记忆。
/甘远来:展现本地文学人才自信
“参与读后感征文比赛对我的影响重大,更新了我对文字的审美,获奖令我明白到原来书写自己的故事,可以获得认同。”甘远来的文章曾于第二十三届“澳门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比赛”获得高中组亚军。那年青涩懵懂的高中生,现已成为中学老师,他加入澳门笔会成为新力军,2024年其新诗作品更荣获澳门文学奖本地组新诗类冠军。“当年我从澳门作家的作品中获得养分,渐渐成长成熟,现在踏上创作之路。我认为文学犹如长线战斗,有了丰富阅读经验,又要加上人生修行的历练,才能成就一篇美文。”
中学时期甘远来已加入校内文学社,本澳与内地的征文比赛都有参赛经验。甘远来指,“澳门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比赛”总是吸引学生们磨拳擦掌,欲争一席位,“基金会的征文比赛不只难度高、含金量高,奖励力度亦十分高。比赛对文字造诣有一定要求,全澳中学生在同一平台上较量,作品若能突围而出,其水平必定相当高。”甘远来在北京升读大学时开始创作散文、诗歌和小说,并有投稿至报章刊登,他笑称,小学作文总是写得一塌糊涂的自己竟成了作家,这段成长旅程,令他感受到文字的重量,提醒自己每次提笔都要心存敬畏。
作为澳门学界的年度盛事,“澳门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比赛”活动成效不断扩大,自第二十届起,举办“澳门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比赛”延伸活动──“阅读写作讲座”,邀请澳门知名作家走进校园,提高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当年甘远来在台下看着澳门诗人卢杰桦及小说家、专栏作家陆奥雷(笔名)分享写作经验,令他着迷,“在作家们身上闪亮着一种自信,大概是因为他们的文字根植澳门这片土地,故能自信地分享自己的创作故事,当时我心里渴望自己将来也可成为如此闪亮的分享者。”后来甘远来阅读了陆奥雷作品,并以“小城故事”为主题创作出获奖作品〈让M城故事治疗我们的忧郁〉。甘远来认为,文学是一个城市的重要语言,即使工作再忙仍会向海内外不同文学比赛投稿,他相信澳门文学的生命力定会在更多未知角落发热发亮。
/古冰:让文学种子萌芽生根
澳门基金会透过“澳门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比赛”构建起跨世代的对话平台,组织本地作家走进校园开讲,把写作人最地道的澳门视角呈现在学生面前,截至2025年上半年已组织231场“阅读写作讲座”,逾3.4万学生人次参与。本地作家古冰今年2月以“建构你的科幻乐园”为题走进校园,与学生分享科幻小说及电影,探讨科幻故事创作如何连结生活。文静沉稳的古冰形容自己不擅于与学生趣味交流,但进入校园是作家宝贵的学习机会,“与学生们交流能了解时下热门科幻小说或电影题材的趋势,还推动我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如何优化讲座的简报质量和视觉效果,最重要是让我更系统地梳理日新月异的科幻信息。”
内地科幻文学的崛起加上电影工业的成熟,推动新世代对科幻文学的需求炽热。古冰表示,学生们对内地改编自小说的影视产品、游戏等相当熟悉,关注度比本地文学作品还高,如《三体》、《沙丘》等。他入校的另一个发现,是学生们阅读氛围比他读书年代更浓厚,“现在免费的阅读平台众多,书评介绍层出不穷,加上学校举办的读书活动丰富,学生们主动寻求阅读的意欲提升。方向性阅读明显加强,大概是得益于学校订定主题阅读的成效。”
在碎片化信息时代,人们对文字失去耐心和思考,古冰指,阅读对逻辑思维训练、组织能力和情商发展有重要帮助,相信是澳门基金会投入资源扶持澳门文学的目的,希望诱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与潜力,“或许有人对科幻领域并不熟悉,却因为一场写作讲座令他有意打开第一本科幻小说看看,这小小的行动回应,就是撒下了文学的种子。”古冰认为,读后感征文比赛三十载的成效,如同一颗种子,在各界对本地文学发展的深层滋养下成长,结出枝繁叶茂的文学果实。
/麦芷琪:在文学创作中超越自己
“澳门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比赛”分设初中组及高中组两组别,每所学校每组推荐作品上限为二十篇,学生亦可以个人名义参赛。培正中学中文科老师麦芷琪表示,每年该校学生都踊跃争取自己的文章获选参赛,“赛事奖项名额不多,竞争十分激烈,获奖门槛高,师生们视赛事为学界写作类竞赛中的‘奥斯卡’,学生们十分期待在这舞台上检视自己实力。”该校设有“写作超前班”,培养喜爱文学及具潜力的学生进一步提升写作技巧,麦芷琪指出,“有同学每年都报名参赛,虽然未必每次都获奖,但其文笔和思路一次比一次成熟。”如她所言,征文比赛是学生进步的动力,鼓励他们在文学创作中不断超越自己。
除了参与竞赛,学生在校园亦能享有多样化阅读推广活动。麦芷琪表示,培正中学图书馆每学年推出不同主题的焦点阅读推广活动,以短剧、实验、角色扮演日等,让学生沉浸书本世界;中文科老师亦会为各年级学生推荐一百本经典著作书单,并鼓励学生透过制作视频、撰写阅读心得等方式,主动分享阅读的乐趣,“我们希望学生对阅读乐在其中,还能培养内化和输出能力,成为阅读推广的参与者。”麦芷琪又指,澳门基金会组织作家入校分享,学生能与作家面对面交流,不但引起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好奇,也令他们对作家这个身份有新的认知。
每次发现优秀或趣味文学作品,麦芷琪定会带到课堂与学生分享,以不同年代的澳门作家视角,品读箇中的文化情愫和时代反思,“文学创作是由心而发、从内到外、充满温度的传承,这是人工智能不可取代的。”麦芷琪曾于第二届“澳门书刊读后感征文比赛”勇夺学生组社科类一等奖,昔日颁奖台上的获奖者,至今仍以其热忱浇灌著文学幼苗成长,她认为,读后感征文比赛不仅栽培高质量写作人才,更有助启发青少年对社会、文化及城市发展的洞察力,谱写每一代人心中独特的澳门故事。
“澳门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比赛”走过三十载春秋,持续为本地文学发展注入动力,参赛学生作为时代巨轮的见证者,在文化沃土中成长为澳门声音的传播者。未来,澳门基金会将继续深耕本土文化资源,活跃文艺创作氛围,扩大澳门文学和城市文化形象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