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门经济多元化的背景下,女性专业人士正透过创新服务与跨领域合作,成为推动本地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本期杂志(9月刊)《焦点直击》栏目以“澳门女力经济生态”为主题的专题报导,希望通过深度访谈,探讨女性专业人士如何在高增值产业,如:医美、金融、文创等领域透过创新服务推动本地经济转型。
在第一版块,周佩华作为澳门首间现代花店的创办人,见证了花艺行业从传统工艺升级为创意产业的历程。1980年代创业时,市场环境艰难,但她坚持创新,开发婚庆花艺市场,最终站稳脚跟。随着行业发展,她主动进修国际认证,提升专业水平,并创立澳门花艺设计师学会,推动行业交流与人才培养。
如今,澳门花艺行业正成为经济多元化的新动力,结合旅游、会展、婚庆等领域,吸引女性轻资产创业,如复合空间、在线经营等。然而,行业仍面临挑战:高端消费萎缩、电商竞争加剧,从业者需加强数字化运营。政府政策支持、国际认证引进及文化符号输出(如澳门元素融入国际展演)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目前,澳门花艺仍以自主发展为主,系统性培训和国际经验借鉴不足。如培华培训学校引入荷、日、美认证体系,帮助学员考取专业资格,拓宽职业路径,但仍需政府与教育机构协作,提升整体水平。
花艺不仅是技艺,更是文化载体。周佩华30多年的教学生涯培养了大量人才,形成教学相长的循环。国际交流中,澳门设计师将莲花、莲子元素融入作品,打破“赌城”刻板印象,展现本土文化特色。未来,行业需加强文化输出与国际联结,实现更大影响力。
进入第二版,李恩琴医生指出,澳门凭借中西交汇的区位特色,在医美行业展现出独特竞争力:免税政策降低进口高端医美设备成本,国际化平台促进技术交流,严格的医疗监管体系则为质量保驾护航。通过政策扶持与行业规范并行,医美产业有望成为澳门经济多元化的重要推手。
澳门女性的医美消费呈现高度理性化特征,深受日韩及台湾成熟市场影响,重视专业医生建议、关注产品安全性与渐进式抗衰效果。相较于内地部分消费者易受营销驱动,澳门更贴近香港的理性模式,但市场规模较小,口碑传播成为关键。随着区域合作深化(如横琴融合),三地消费者对安全透明的需求或趋同,推动行业向规范化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澳门女性将医美视为身心平衡的渠道,体现“美丽经济”在自信赋能中的深层价值。
当前,澳门医美行业需应对三大挑战:技术迭代速度、专业认证体系完善度、政策配套支持。李恩琴医生建议,政府应强化行业规范,允许正规机构及认证医生进行科普宣传,并建立公开的资质查询机制,以提升透明度、保障消费者权益。此外,从业者须坚守医疗本质,以卫生局认证资质为基础,优先保障安全,避免过度商业化。
展望未来,医美机构若能融合医疗专业与高端服务业标准,不仅能满足本地需求,更可提升澳门国际形象。行业的发展核心在于平衡创新与规范:以技术为驱动、以安全为底线,方能在区域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增长。
进入第三版,林嘉祺回顾创业历程,传达了创业的艰辛、成长与反思,强调勇气、坚持与经验的无价意义。透过自身在餐饮业的实战经历,描述创业初期如何踏入餐饮业,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中学习后厨管理、营运协调等技能,并在疫情冲击下对营运模式的转型挑战。进而总结出关键教训:餐饮业的成功不仅依赖食材与供应链,更需精准掌握成本与市场动态,才能在变局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为女性创业者, 她分享了她的成长与洞见:一、从首次创业(酸菜鱼)的经验中调整方向,选择市场空白且符合地域需求的椰子鸡火锅品类,并建立稳定供应链。二、结合澳门本地饮食偏好及地理优势(进口高质量食材),拓展多元客群。 三、反思扩张时机(疫情期间开店)与经济现实的落差,但仍坚持品牌长期价值。
她指出,女性创业者以细腻沟通与执行力化解性别与年龄的刻板印象,通过专业表现赢得团队信任。她最后肯定政府现有创业援助(资金、税收优惠),但指出政策执行痛点:一、税务标准不稳定、行政审批繁琐(跨部门流程耗时)、融资渠道单一。进而呼吁优化措施(电子化申请、引入风投),降低创业门槛,激发经济活力。
在最后的第四版块,在澳门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中成长的音乐教育者林静雯,从童年对音乐的热爱出发,通过舞台实践与文化体验,逐渐领悟到音乐教育的真谛——不仅是技艺传授,更是滋养生命与文化的使命。她创立英晋音乐教育中心,以“让音乐回归快乐,用艺术滋养生命”为核心,致力培养热爱艺术的新一代,让音乐成为联结梦想与家园的桥梁。
林静雯打破传统考级导向的功利模式,推行无压力教学法和社区音乐教育,通过游戏启蒙、亲子互动和生活化课程,让学习回归快乐。她尤其关注澳门孩子被迫学音乐的困境,提供国际表演机会,帮助他们在轻松环境中建立自信。对林静雯而言,音乐教育不仅是职业,更是以艺术温暖城市、让每个生命找到归属与幸福的使命。这条路虽不易,但看到学员眼中的光,便是她坚持的动力。
林静雯在文教领域多年来秉持“三心二意”——以爱心、耐心、初心为根基,以创意与诚意驱动创新。她建议年轻创业者从教学实践中洞察需求,建立支持网络,理性经营,并永保热忱。透过音乐教育,她见证学生在舞台上建立自信,女性透过艺术发现自我价值。她相信教育不仅是传授技能,更在于启发生命的热情与人文素养。未来,她计划推广音乐普及教育。这份志业,是用艺术滋养心灵,用教育播种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