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少枫
图:澳门基金会
“澳门历史城区”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已踏入二十周年,澳门社会各界对本地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活化从未停步。特区成立以来,各界积极开展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研究工作,澳门基金会出版的《澳门编年史》、《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澳门卷》、《中国曲艺志‧澳门卷》、《中国戏曲志‧澳门卷》等一系列代表性著作面世,为整理与保护澳门文化资源积累理论经验,同时加深了大众对本澳中华文化底蕴的认知和自豪感。澳门基金会不仅为本土历史研究打下坚实基础,亦把文化传承和研究提升至教育层次,构建“澳门记忆”数字平台,善用科技进行创新实践,在线科学保育,线下互动普及,从校园到社区,从个人到社会,培育新一代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坚定文化自信,立足当下,建设未来。
走进校园扎根社区
澳门基金会创设的“澳门记忆”文史网以科技整合散落社会各界及海内外的澳门史料,通过网络平台与全民共享,让公众随时随地在在线探索历史遗产,并加以活化利用,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让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学者与教师便捷检索的研究或教学资源。2019年,“澳门记忆”正式启动“记忆沙龙”历史专题系列讲座,结合“澳门记忆”文史网丰富的在线素材,组织文史专家学者走进社区及校园,围绕小城历史精心打造多元主题,涵盖风俗民情、城市规划、特色建筑、宗教文化、社区发展等,至今已举办超过200场历史文化讲座,近2万人次参与,其中校园专场更覆盖本澳近百分之九十的中学。
“记忆沙龙”每年皆推出不同主题,报名情况踊跃,座无虚席。讲者来自本地文史研究资深学者专家,以独特视角带领参加者从城市变迁中回溯澳门历史脉络,以旧照片、古地图、口述历史等珍贵史料翻阅小城不同阶段的文化故事,讲者与市民就历史主题互动分享,活跃社区探寻城市文化记忆的氛围。“记忆沙龙”公众讲座更“沉浸式”走进具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如岭南地区首家女子佛学院功德林寺、见证新马路百年发展的新中央酒店、结合传统曲艺与茶楼文化的大龙凤茶楼等,以讲座融合导赏体验,让市民更生动直观地感受本土文化资源的保育与传承。
2020年起,“记忆沙龙”为中学生特设校园专场讲座,学校可按需要选择沙龙主题,由“澳门记忆”团队组织一众文史学者走进校园,结合社会发展和文史网资源,从日常生活视角更立体地构建澳门史观,例如澳门街道的命名与街牌的变迁、口述历史的访谈过程、新马路建筑的美学、澳门造船业与海洋记忆等。“记忆沙龙”有别于日常历史课,讲者梳理档案文献,串连产业及时代发展,以生动考证和互动讨论,带领学生从生活里探寻小城文化魅力,反思城市变迁中的记忆与身份。
立足本土 融通世界
就读高一的张紫晴这天第一次参与“记忆沙龙”校园专场,由城市规划师林翊捷主讲“北湾街巷—新马路的前奏”专题讲座,探索数个世纪以来内港的繁华贸易,以及华人与葡人社群截然不同的生活场景。讲者细腻呈现新马路如何从既有的市中心,切割出一条“新”的马路,重塑城市中心。张紫晴说,“讲者提及了一个特别的名字──‘复仇女神号’令我印象深刻,原来蒸汽船时代早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已开启,让我意识到当时清朝在军事及科技上的不足,以及思考当代青年应如何在科技和人才培养上融入国家发展。”
对澳门近代史感兴趣的张紫晴经常参与外交国情知识比赛,到内地参赛的经验让她意识到了解自身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每当我们代表澳门参赛,就是向各地输出澳门文化,我们在实地考察和交流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放眼世界。”她认为,一般历史课是以宏观角度讲授历史,例如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会议、代表性战役等,而“记忆沙龙”以日常生活作为切入点,很有亲切感,“讲座上展示的古地图、旧照片介绍新马路未开辟前的周边面貌,一条小小的马路延展到港口发展、城市规划甚至是鸦片战争,令我对这条马路的发展轨迹充满好奇。”
沉浸体验 传承使命
“现时中学生查找史料的资源平台众多,如文化局或社团机构的网站等,而纸本参考书方面,澳门基金会出版的历史文化普及读物也是我们常用的。”澳门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历史老师彭超表示,该校学生每年皆组织队伍参与“澳门中学生历史知识竞赛”,而“澳门记忆”平台是学生备战竞赛的重要小伙伴。他认为,此平台既能让大众初步认识本地历史,亦搜罗了较具权威性和学术性的观点,是一个雅俗共赏的互动平台,其唯一性难以取代,“这个网站我已使用了六年多,其海量典藏至今我仍未看得完。我认为除了‘澳门记忆’外,很难找到其他平台如此系统地梳理本土历史,就像百科全书一样。”该校每年都报名参与“记忆沙龙”校园专场,彭超表示,沙龙讲座一方面作为历史课的教学补充,亦是为学生参与竞赛进行横向知识拓展。
“记忆沙龙主题多元,每年都有新增主题,每年我们都会挑选平日课堂上较少涉猎的主题来报名。讲者的内容有时会融入我们的历史教学中,可能是作为某次测验的部分考题,从而鼓励学生把知识内化。”彭超表示,新一代青少年接收信息倾向碎片化,过于宏大的历史命题会令他们却步,培养青少年的历史兴趣和素养,要带他们亲身感受,“近年我们带学生走出课堂感受澳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土地诞(土地庙举行的贺诞活动)的气氛,观赏神功戏演出,走进社区与老街坊直接交流,让青少年对历史的认知不是停留在书本的文字里。”彭超认为应提供更多平台让青少年发挥创意,以新一代视角传承动人的澳门故事。
文化自信 城市想象
长期研究城市空间发展的城市规划师林翊捷由2019年起成为“记忆沙龙”讲座的主要讲者之一。小城填海造地的海岸线格局、澳门道路网络的构建与变迁、以莲溪庙与新桥区探讨华人村落的发展过程等,皆是他聚焦的讲座议题。林翊捷表示,“‘澳门历史城区’申遗成功后,本地居民的文化自信提升,加上回归后经济起飞,以旅游城市为发展定位的因素下,深度研究澳门历史的工作进一步拓展。”他指出,长期以来,研究本土历史的学者专家在象牙塔深耕细作,致力以严谨史料论证考究,另一边民间对近代史的认知多数来自掌故式书写、居民记忆、街谈巷议,学者与大众之间缺乏桥梁,难以推展历史普及工作,“澳门记忆”平台的诞生,恰到好处地成为大众接触本土历史的基础入门,“‘澳门记忆’的专题文章并非长篇大论地介绍历史,讨论的议题不会太艰深,书写文笔平易近人,一般大众易于阅读和理解,在学术与普及之间取得平衡。”
“历史上,澳门曾为中国以至世界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这些作用(澳门故事)没有被讲好,影响了澳门人的文化自信,亦限制了澳门人对自身城市的想象力。”林翊捷举例,明朝“一条鞭法”赋税制度得以改革成功的关键──白银,正是葡萄牙人在日本把货物换成白银后,由澳门葡人把满船的白银经澳门输入广州进行贸易。他表示,“当学生明白到原来如此重大的历史事件中有澳门的参与,他们对本土历史就会更加深刻。我希望透过沙龙讲座让学生们意识到,一个城市的影响力不在乎其面积大小或人口多少,而是有没有能力抓紧历史的机遇。”多年入校主持“记忆沙龙”的经验,林翊捷认为师生们对澳门历史的关注和认知水平不断提升,“最近我到某所学校进行讲座,一位学生主动向我表达其对现时澳门海岸线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见,这个年轻人甚至与立法会议员交流相关观点,令我十分深刻。”
连结青年 长效发展
澳门基金会多年来致力于本土历史文化根脉的保育与传承,展现澳门城市精神和文化坚守,林翊捷认为,澳门基金会的学术出版规模、对外交流合作网络、培育青年人才的资源投放,以及持续开发文献共享互动的在线平台等工作,形成一个复合型推广模式,让本土历史宣传教育成效相得益彰。林翊捷指,现时“澳门记忆”恒常征集专题文章,鼓励年青学者或有志之士书写澳门文史,下一步是如何让青年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对历史研究的思辨能力,“在人工智能时代,提问能力愈显价值,在历史研究上,同一件事,十个人有十个论点,哪一论点更接近史实?青年可更多参与这个论证过程,相信对历史研究人才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澳门记忆”从在线到线下持续扩大社会对历史资源的重视,2024年正式推出“校园记忆”,通过发掘、搜集和整理澳门学校的历史资料,以图文、影像和录音等多种媒介形式,将校园昔日的点滴、建筑景观和师生生活呈现给读者,形成系统校史库,完善澳门史料,并鼓励学生及校友参与其中,啓发年轻人挖掘和分享历史资源,培养保护和传承文化的意识。澳门基金会从教育、培训到参与,多方面将澳门历史文化与青年自身连结,培养青少年守正创新,继往开来,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成为本土历史文化的继承者与弘扬者,让本地文化瑰宝继续焕发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