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国内国际社会娱乐明星综艺电影体育足球篮球综合科技通信手机移动财经宏观理财教育历史

跨境建设大学城的困局和破局(三):推动法律与政策创新

2025-09-15 16:36:21    来源:    编辑:

跨境建设大学城存在哪些可能的问题和障碍,要如何克服?还需要哪些制度创新?

 

    澳门培正中学校长高锦辉博士:大学城的跨境建设虽具前瞻性,但也面临多方面挑战,主要体现在制度衔接、要素流动和产业协同三个层面。由于澳门与内地在教育管理、法律适用及行政程序上存在差异,澳门高校在横琴办学仍面临跨制度协调的复杂性。尽管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实现了一定意义上的制度突破,该模式却难以简单复制用于更多高校。

    同时,在资源跨境流动方面,人员签证、税务与社保衔接仍不顺畅,外汇管理也对资金流动带来约束,数据跨境传输则须符合网络安全合规要求,这些都影响教育资源的高效配置与运营一体化。此外,大学城与澳门本土产业之间的联动机制尚待健全。

    为克服上述障碍,需推进系统性制度创新,完善科研成果跨境转化政策,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大学城的成功建设依赖于制度创新的深度与广度。未来应在尊重两地制度差异的基础上,突出机制灵活性和政策包容性,通过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实践,真正实现澳琴教育高质量融合与协同发展,展现澳门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把握特色、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前瞻性视野,其成功实施将从空间扩展、学科优化、国际化提升和区域合作等多个维度,为澳门高等教育带来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

 e13f738a43df9f2f0d562311c8ef0696_1757925220973249.png

    澳门科技大学庞川副校长:我们这个大学城建设,可以说是没有先例去参考的。从国家政策、法律、管理等等层面,都有非常多的困难要去克服,需要相当大的智慧和魄力,还需要抓紧时间去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澳门大学的先行先试,我们是寄予厚望。当澳门大学把这条路走通之后,就给澳门其他的大学做了个示范,有利于积极参与到大学城的建设中。

    大学城的建设工作,涉及的各种部门非常之多,是否能成立一个联合工作小组,方便快速解决有关问题。比如内地有学生都是在横琴的大学校园读书,没来过澳门,但该生在认证的时候需要有出入境澳门的时间记录。那这种情况如何处理?在大学城的工作进展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相信大家会有智慧和能力去解决,我在此想表达的是希望能够尽快解决这些问题,希望大学城能尽快运作起来,早点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气象。

 

    中西创新学院仲伟合校长:跨境建设大学城作为“一国两制”下的创新实践,必然面临制度差异、资源配置、文化融合等方面的挑战。我认为,应通过“技术赋能+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破解三大核心梗阻。

    一、管理机制协同的障碍及破解路径。

    “一国两制”下的管辖权差异是跨境管理的首要挑战,应建立“联合治理+分类施策”的机制。建议设立“澳琴教育联合管理委员会”,由澳门教青局与教育部相关部门、横琴管委会共同组成,负责制定跨境教育政策,协调解决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在横琴试点“澳门法律适用清单”,明确在教学管理、学生事务、学术规范等领域适用澳门的相关法规,而在土地使用、工商注册等方面则遵循内地规定,形成“清单之外、协商解决”的模式。例如,学生的学籍管理、学位授予等均按照澳门的制度执行,确保与本部保持一致;而与企业合作的科研项目,则根据项目性质适用相应的法律规范。这种"分类适用"的模式,既保障了办学的规范性,又提高了管理的灵活性。

    二、资源配置效率的瓶颈及突破方法。

    澳琴两地的教育资源存在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应构建“数字中台+共享机制”的资源整合模式。例如,通过建设“澳琴数字虚拟图书馆”,整合两地多所高校的图书馆资源等,通过统一的数字门户实现资源的共享与调度。学生通过实名认证后可预约使用。虚拟图书馆的运行,将有效降低资源重复建设的成本。在科研资源方面,建议建立“跨境科研设备共享联盟”。此外,建议设立“澳琴教育资源协同基金”,对跨区域的资源整合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三、文化融合的隐性壁垒及消融策略。

    澳琴两地在教育理念、学生认知等方面存在差异,应通过“教育设计+实践体验”促进文化的深度融合。澳琴院校的课程可以让学生系统了解两地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经济模式等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在学生交流方面,建立“澳琴学生交换计划”,澳门学生可到广东高校短期学习,参与当地的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对两地的文化融合起到积极作用。此外,建议建立“澳琴教育文化融合指数”,从课程融合、师生交流、科研合作等维度进行量化评估,为政策调整提供资料支撑,促进文化融合的持续深化。

 

    澳门国际文化教育交流协会娄胜华会长:建设澳琴国际教育大学城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的重要举措,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一些问题和障碍。

    一、法律与制度差异

    澳门与横琴在法律体系、教育标准、学术认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存在差异。跨境合作需协调两地法律法规,可能面临程序、监管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二、资金跨境流动限制

    建设国际教育城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包括土地开发、校舍建设、科研设施等。而跨境资金流动可能存在一定限制。

    三、跨境交通的限制

    教师、学生、研究人员跨境流动需要过关,跨境通勤不方便,一定程度影响学术交流与合作。

    四、课程设置存在差异

    两地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可能存在差异,在课程内容及教学语言、学术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不一致。

    五、文化存在差异

    澳门与横琴之间在文化、语言、生活习惯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学生和教师需要时间适应跨境环境。

    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进行制度与政策创新。

    一、建立协同治理机制

    需要成立澳琴大学城建设与管理协调机制,由两地政府、教育部门、高校代表参与,负责统筹建设规划与管理决策,协调法律、资金、签证等具体事务。横琴大学城实行“一区两管”模式,探索大学城由澳门与内地共同管理的混合体制。

    二、推动法律与政策创新

image.png

    争取国家支持,在横琴试行“教育特区”政策,允许澳门高校在横琴直接办学,延伸澳门教育制度适用于横琴。建立大湾区统一的学历学位认证框架。

    三、创新筹资及资金跨境流动机制

    为高标准建设横琴大学城,需要设立澳琴教育发展基金,吸引政府、社会资本、国际机构共同投资。同时,允许澳门资金直接参与横琴教育项目建设。为资金跨境流动创设通道。

    四、共享基础设施建设

    横琴大学城应允许不同办学主体之间共享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共享实验室、图书馆、资料中心等科研设施。同时,完善跨境交通、网络、医疗等配套服务,打造“智慧教育城”。

    五、促进数据跨境与学术融合

    横琴大学城高校应结合国际化特色与横琴产业需求(如科技、金融)设置课程。同时,鼓励合作办学,引入世界一流大学共建学院或研究项目。促进大学城学术融合发展。探索数据跨境流动试点,允许教育科研数据在澳琴之间依法有序流动。

    六、便利人才跨境流动

    推行“澳琴人才绿卡”,为引进的教师提供跨境通关绿道,以及居留、税收等方面的便利安排。为外籍教师和研究人员提供便利与简化签证及居留、工作许可政策。

    总之,澳琴国际教育大学城的建设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政策协调、资源整合来实现突破传统跨境合作的限制。发挥“一国两制”独特优势,打造一个高度开放、国际化的教育合作示范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创新引擎。


今日推荐
精选图文
网友最喜欢看
首页头条
24小时排行榜
  • 网罗港澳手机版二维码
  • 爱网购返利网二维码
网站许可证号: 粤ICP备18136297号|Copyright 网罗港澳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