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香港9月25日电(记者牛琪 郜婕 朱宇轩)凝视中银香港老楼,85岁的林广兆依然记得当年中环一片静默白色中,这座建筑热烈庆祝国庆的景象:“红色横幅从楼上垂到楼下,铺满整个大厦,几乎年年如此。”
70年来,香港同胞对新中国的认知和想象,正是在这种年年岁岁的熏陶中反复建构,最终在时空延展中打下内心的深刻烙印。
“香港是中国的地方。”林广兆说,“我对此感到骄傲。”
在香港中银大厦,林广兆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8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国家元素嵌入平常生活
从海味凉果、抽纱刺绣,到玉石雕刻和中式家具,1959年成立的香港裕华国产百货有限公司把各种优质“国货”引进香港市场。当年德辅道一间200平方米的店铺,如今已发展成为遍布香港的12家分店。
“60年前,我的父亲受邀到北京参加国庆10周年观礼,正是在那时创办了裕华国货。”公司董事长余国春说,裕华的寓意为:富裕中华。
在香港佐敦,行人从香港裕华国产百货有限公司前经过(9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在香港,国家不只是山河与历史,也是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点滴和细处。与“国货”一起,水、电、物资、交通……共同构成了香港同胞最直观的国家认知。
1965年3月1日,东深供水工程正式对香港供水,截至今年6月已累计对香港供水255亿立方米,年输水量占香港年食用水量的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