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晚上网上传开当局批准嘉乐庇总督大桥予私家车通行的消息,与此同时,各社交网站几被私家车行驶旧大桥的相“洗版”,有人称找到儿时回忆的难得时机,也有人赞许当局特事特办的处理做法。无独有偶,12月16日是一年一度澳门国际幻彩大巡游隆重举办的日子,当局因应现场人流情况及时实施大三巴附近人流管制,亦将有关的消息在实时媒体、手机应用程序及道路显示屏等发布,这些做法得到坊间的肯定和好评,显见了交通局在智慧交通方面的工作有努力。当然,肯定归肯定,本澳交通治理不彰仍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
首先,特区政府自从提出智慧交通这一概念以来,坊间虽然对此充满期待,然而蜜运期早已过去,居民仍对多年以来的老顽疾:大塞车、乘车难等交通困局深感无奈!据12月13日本地报章报导,交通事务局举行记者会公布“智能交通”初步成果。交通事务局局长林衍新表示,2019年驾驶者将可透过交通事务局的手机应用程序,预知主干道未来一小时的状况;于3月或之前市民可以透过手机支付车资。显然,尽管交通局官员所公布的智慧交通远景似乎很有前景,但事实情况是,坊间对这个智能交通的概念并不受落。正如早前交通局公布澳人平均等候公交车6分钟的结论引起坊间质疑。
智能交通,到底是什么?恐怕又没有几个人能讲得清。其实,近年智能交通在很多城市包括澳门早已不再是口号!智慧交通每天无处不在地存在人们生活中,表现在利用信息、通讯科技获得交通信息帮助“出行”便利。比如,人们搭巴士会使用app追踪公交车动态或大众交通接驳方式;驾车人士使用app寻找泊车位置,去陌生地点驾车可启用导航系统,协助准确到逹目的地。以上越来越普及使用的“智能”工具,就是智能交通在生活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澳门本地交通环境非常复杂,一来,路少人稠,二来,公交运具单一:巴士和的士,三来汽车使用比例很高,容易塞车,都使改善交通的复杂度提高。这些现实环境也造成交通问题积重难返,不可能一时三刻见到有所大的改变,更不要期望任何一位官员抛出一个望不见摸不着的概念就可解决,智能交通亦然。由当年的交局前局长汪云时代开始,交通治理不力的传闻已是街知巷闻,塞车、搭公交车/的士难,仿佛已成为本土病,挥之不去,已是社会共识,然而,交通虽非本地一大民生议题之首,但亦属重中之重,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何来安居,何来乐业!
提澳门交通议题,往往离不开公交、轻轨问题,鉴于路少人多的事实,政府施政的大方向寄望予载客量大的大型交通工具如公交、轻轨等基建身上,看似具科学施政理念且理所当然的。但无奈,发生在澳门的实情就是,轻轨之路漫长且遥远,历经4届特首部署,规划长逹15年之久,如今仅凼仔段轻轨有望在明年(2019)开通,澳门段却依然是遥遥无期,社会大众均明白:(轻轨)规划需时,而批地、兴建更需时的道理,加上近年社会上对轻轨负面看法普遍,停建澳门轻轨以止血之说日盛,难怪坊间称之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本澳交通治理不善的原因归究来讲,一直以来交通政策不清晰,且没有一个集体运输工具及智慧管理的长远规划,更没有相应地对私人交通工具限制使用,六十多万人口拥车量逹23万多架,人车争路,道路负荷不堪而引发的一系列交通乱象,以致市民怨声载道。未来,交通局如何响应社会要求,从根本上改善交通环境是摆在枱面的民生大事。
再讲,作为年接待3500万人次的旅游城市,承载力早已是一个关乎城市宜居甚至旅游体验及居民生活质量的议题,故对澳门而言,未来城市的治理方向中交通建设就更是重要方向,当局打造“智慧交通”能否有效改善现今的交通问题,现在回答为时过早。本人认为,未来的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与管理应该是以人为本位,而非以交通工具为本,以追求硬件为根本。一直以来,政府以及社会各界聚焦在交通运输工具如巴士、轻轨、码头等建设方面,仿佛硬件搞定了,澳门的交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显然整个社会的关注点,都没有甚至是遗忘了过去政府抛出的绿色出行的概念,更不用说推出具体政策引导居民的出行需求至使用步行、自行车、大众运输等绿色运具了。这类舍近求远的做法,无疑是不切实际且欲速则不逹的,未来要做的,首先在方向上要改变,要因地制宜地加入人性化、在地化等元素,推动交通硬件及人性化多条腿子并行发展。早前,交通事务局交通设备处处长赖健豪表示,“智能交通”项目推出约一年,今年截至11月,手机应用程序“巴士报站”新增逾20万用户,总用户量达到51万,约占澳门总人口的8成,认为成效不俗。对此,本人认同,目前智慧交通建设已有一定的基础,未来交通问题有赖智慧交通的确是大势所趋,但相信以目前本澳交通的条件来看,这条通向智能交通年代的道路仍需时且久,且不容盲目地乐观。
(澳门/张宏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