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国内国际社会娱乐明星综艺电影体育足球篮球综合科技通信手机移动财经宏观理财教育历史

建国70年,澳门与祖国同梦

2019-10-14 16:32:26    来源:    编辑:

 

今年,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是一个让人倍感自豪、催人奋进的时刻。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真正成为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70年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顽强奋斗,在应对挑战、克服困难、战胜风险、破解危局中不断前行,开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迈向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伟大征程。今年,亦是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回顾澳门20年的建设历程,澳门社会各方面发生深刻变化,从一个经济走向衰退、治安环境趋于恶劣的小城发展成为享誉世界的国际旅游城市,是数十万澳门同胞打拼出来的。特别是回归20年来,澳门依托祖国,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大力支持下,特区政府带领澳门社会各界人士齐心协力,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定维护宪法和基本法权威,坚持爱国爱澳优良传统,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快速增长,市民安居乐业。

    在这个特殊的岁月里,本期焦点直击以“建国70年,澳门与祖国同梦”为主题,邀请澳门全国人大代表、政府官员、立法议员、社团领袖等嘉宾一起抚今追昔,抒发家国情怀。

    第一板块“教育传承”中,教育暨青年局老柏生局长回顾澳门近20年来,教育事业的发展状态以及爱国爱澳精神在澳门青少年一代的传承。他指出,回归以后,澳门教育事业很好地传承发扬爱国爱澳的优良传统,通过品德与公民教育,当中包括认识国家及澳门的历史和文化的内容,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作为公民所须的素质,让学生了解本国的历史和文化,加强了澳门一代代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让爱国爱澳的精神根植于社会,变成为澳门的主流核心价值。展望未来,澳门除了可以持续发挥“一平台、一中心、一基地”的优势,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之外,澳门还一直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澳门青年投身内地发展,也拥有极为优越的条件,澳门的青年人应该把眼光与志向放远放大,磨练好意志、练就好本领、锤炼好品德,立足澳门、投身湾区、服务国家,勇于踏出第一步,相信就能创出一片广阔的天空。

    第二板块“宪制优势”,由德高望重的澳门“一国两制”研究泰斗、澳门基本法推广协会副会长杨允中教授为我们阐述澳门回归20年来,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基本法的有力保障下,澳门特区在经济、社会、民生等各领域不断发展进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与生命力不断彰显。更指出进入新时代,站在回归20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下,澳门应结合回归以来的发展,全面总结澳门“一国两制”落实20年来的经验与体会,归纳出澳门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进步的动力等规律。把握好发展的基本规律,从各领域各界别,去做充分的体会,对社会的关注点做深入思考和判断,做好这些工作,助力澳门以更高的发展水准推进第二个20年的发展。

    进入第三板块“经济观察”,澳门立法会议员、澳门经济学会理事长柳智毅博士从澳门回归前后,经济取得的巨变谈起,分析澳门经济发展的深层根源在于背靠日益发展强大的国家,得益于国家的大力支持。他指出,祖国好,澳门就好;祖国兴盛,澳门就兴盛。这是澳门兴衰变迁告诉我们的一个真理,澳门同胞始终与祖国内地血脉相通、骨肉相连。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澳门与祖国关系的真实写照。并且有祖国作为澳门强大的后盾,无论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经济形势潮起潮落,只要“本根不摇”,“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深信在中央政府的关爱与大力支持下,新一届特区政府继续践行“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我们肯定能够续写更多、更精彩、更辉煌的“澳门故事”。

    在第四板块“前进展望”,澳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澳门镜平学校黎世祺校长为我们追溯起澳门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历史壮举,以及回归以来爱国爱澳教育,更为我们分享澳区人大代表考察祖国西藏的经历和所见,他表示,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经济取得数百倍增长,而西藏的传统文化、语言也得以保持,所到之处皆能感受到西藏非常团结,群众充满自信,充满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而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一国两制”的应有之义,澳门市民尤其高中、大学毕业生应立足澳门、放眼湾区,在更大的机遇和竞争里,努力奋斗,在祖国的发展进步中,实现更大、更好的个人发展。

    最后的第五板块“民生成就”,澳门江门同乡会陈溥森常务副会长,回顾澳门20年来,民生事业的巨大进步。他表示,在中央政府支持下,澳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为朝气蓬勃的繁华都市,经济实力跃居世界前列。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澳门居民的生活品质更得到了飞快的提升,让市民无论在教育,医疗以及社会福利等各个领域的生活素质均得到优化与平衡,实现社会和谐共融,长治久安。深感今天的澳门,与回归前简直天壤之别。

    从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国两制”在澳门的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大大印证了澳门同胞始终与祖国内地血脉相通、骨肉相连,澳门的命运始终与伟大祖国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今天,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份真挚的家国情怀。

建国70年,澳门与祖国同梦(一):20年春風化雨,愛國愛澳精神歷久彌新

image.png

老柏生:澳門教育暨青年局局长 澳門教育發展基金主席

 

“軟硬雙軌”,力促教育興澳

    回歸以來,特區政府貫徹“教育興澳、人才建澳”的施政方針,堅持優先發展教育,積極優化教育資源,提高教育品質,以教育公平奠定社會公平的基礎。特區政府亦不斷推進教育法規的建設,積極完善教育制度,先後推出了《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非高等教育發展十年規劃》、《非高等教育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自2018年開始,非高等教育私立學校通則、私立補充教學輔助中心執照發出和監察制度、特殊教育制度、本地學制正規教育學生評核制度、教青局教學人員通則、職業技術教育制度等法規的修訂也得到顯著推進。

    特區政府自2007/2008學年起,全面落實推行涵蓋了幼兒、小學和中學的十五年免費教育,成為大中華區首個提供的地區。納入免費教育系統私立學校的免費教育津貼開支由回歸前1999/2000學年的3.7億至2018/2019學年增至約26.0億,2019/2020學年全澳共有77所公、私立學校121個校部,納入免費教育學校系統的公、私立校部有106個,校部覆蓋率為94.6%,受惠學生人數約為74,000人。在貫徹15年免費教育政策的同時,特區政府於2007年成立教育發展基金,用於支持和推動在非高等教育領域內展開各類發展性的教育計劃和活動,至2018年合共投入超過65億澳門元。當中,資助項目由2010年至2018年達到10,206項。這些直接的財政投入,為教育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image.png

    為提升正規教育的品質,特區政府積極推動學校的課程改革。透過邀請課程和學科領域的顧問專家團隊,結合各教育階段各科教師,以及進行“先導計劃”等方式,共同構建以促進學生全人發展為目標的課程體系。在培養學生傳統學科知識和技能等“硬實力”的同時,將“品德與公民”、“體育與健康”、“藝術”等列為學生的必修課程,培養學生成為愛國愛澳、遵紀守法的社會公民,以及具備創意創新、健康人生、藝術感等方面“軟實力”的新一代人才。

    眾所周知,師資隊伍的品質和數量是教學品質的重要保障。隨著2012年《私框》的實施,從制度上為師資隊伍的建設提供了保障,包括減少了教師的授課節數,顯著提升了教學人員的薪酬和福利待遇,確保了免費取得衛生護理,並自2013/2014學年起全澳私立學校均為教學人員設立公積金制度;全面促進了教學人員的專業發展,建立專業的學校領導與管理團隊,發展教學人員的自我約束和專業管理機制,自2015/2016學年起每學年頒發卓越表現教師榮譽,及後頒佈《教學人員專業準則》,鼓勵教學人員為教育事業追求卓越,樹立專業的形象,促進社會尊師重道的風尚。這些機制極大吸引了優秀人才充實教師隊伍,2018/2019學年具有師範學歷的教學人員比率已經高達96%,取得學士學位或以上的教學人員佔總體近96%。此外,為進一步提升教學人員的專業能力,特區政府於2018年公佈了《教學人員專業發展活動時數的審核準則》,對教學人員專業發展活動作客觀及量化的審核計算,讓教學人員的專業發展從制度層面打下基礎。

    20年來,特區教育事業既得到了法規制度的完善,也得到了“軟硬體設施”的完善。特區政府一直重視教育用地的合理規劃和學校的區域分佈,讓澳門整體的學校網絡更合理分佈,同時透過教育發展基金資助學校,不斷完善學校的空間和教育設施設備,努力提升整體非高等教育環境的素質,以配合特區政府 “教育興澳、人才建澳”的施政理念,並讓所有適齡學童都有接受高質量教育的機會。回歸至今二十年,特區政府共批出12幅教育用地及9個教育設施,共提供17,036個學額。為進一步優化教學環境,特區政府於2015年宣佈“藍天工程”計劃,透過短期、中期及長期規劃,逐步處理涉及14所正規教育學校的15處裙樓校舍,現時已有3所學校遷出裙樓校舍,9所學校簽署參與“藍天工程”意向書。除批地建校外,亦跟進和協助56個校部進行擴建、重建計劃,至今其中52個項目已經完成,合共提供33,654個學額。經過多年的努力,透過上述計劃和項目的推行和實施,本澳學校的空間、設施設備及校園安全已有明顯的改善,學生人均學校面積已從2002年的7.14平方米和2007年的9.42平方米提升至2018年的12.40平方米。

image.png

從課堂到社會,“立體式”推動國情教育

    回歸以後,澳門教育事業很好地傳承發揚愛國愛澳的優良傳統,通過品德與公民教育,當中包括認識國家及澳門的歷史和文化的內容,提升學生的品德修養和作為公民所需的素質,讓學生了解我國的歷史和文化,加強了澳門一代代青少年對中華民族和國家的認同感。與此同時,教青局委託人民教育出版社,先後編寫小學、初中及高中教育階段的《品德與公民》教材,為教師提供教學資源。教材依據澳門的課程框架及“品德與公民基本學力要求”,因應澳門學校和學生的特點編寫,將“愛國愛澳”教育編排在各教育階段的教材內,為教師開展愛國愛澳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

    在課程方面,按照《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課程框架》、《基本學力要求》等法律法規的規定,本澳中學在初中、高中教育階段均將中國歷史列為必修內容,教青局為支援教師做好相關教育工作,亦委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學《歷史》教材,以澳門史融入國家發展歷史脈絡的編著思路,讓學生理解澳門與國家血濃於水的歷史聯繫,以歷史文化涵養家國情懷。在《基本學力要求》中,規定了所有本地學制學校的學生在小學階段就須“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國徽,理解其基本含義,會唱國歌”,提升學生對國旗、國徽和國歌的認識,理解其作為國家的標誌和象徵,培養學生熱愛國家的情感。當前,澳門各學校均已具備升國旗或懸掛展示國旗的條件,校內每個上學日升掛及展示國旗,具備設施條件的學校每週更會舉行升國旗儀式。通過課程學習和日常儀式,廣大青少年學生潛移默化地加深對祖國的瞭解,培養他們愛國愛澳情操,增加對國家的向心力。

image.png

    教青局自2002年開始推出學界升旗手培訓活動,多年來已培訓超過1,400人次,本年適逢“五四運動”一百周年,除了舉辦一系列紀念活動以弘揚和承傳“五四精神”外, “澳門學界升旗隊”亦於當日正式宣誓成立,並舉行了學界升旗儀式,同時透過國防教育營、軍事夏令營、外交知識競賽、《憲法》及《基本法》系列宣傳及推廣活動等,以不同的方式,全面提升澳門青年及學生的愛國情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正因為如此,教青局也一直大力推動師生在學習過程中加深對家國情懷的培養,更推動一系列資助計劃鼓勵教師和學生到內地交流,親身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透過教育發展基金“學校發展計劃”,資助學校組織“認識祖國、愛我中華”、“傳承中華文化”等活動,以加強推動學校師生學習中國近代史及中華歷史文化,並親身考察國家的最新發展。本年啟用了“家國情懷館”,為青年學生提供一個深入瞭解中華文化、國家及澳門發展歷程的綜合多功能活動空間。2019年暑假,教青局與文化局及故宮博物院合作,舉辦“探索古都名城——北京藝術文化學習體驗計劃”,組織澳門高中學生到北京古都,從不同角度深入領略中國濃厚的文化藝術魅力,並加強學生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

    為讓教學人員對中華傳統文化及國情發展有更深入的瞭解,在2018/2019學年教青局組織了多個考察團前往內地進行觀摩交流,包括組織了近百名青年教師赴江蘇省南京市參與培訓。同時,為提升教學人員對中國歷史、文化遺產、國學經典及國情教育的認識,教青局亦持續開辦“憲法與基本法培訓”課程、“歷史和世界文化遺產”教學設計工作坊、“國學經典導讀”初階及進階課程、“知古識今——從古代生活中感受禮儀法規”課程、“中國歷史文化導師培訓計劃”、非高等教育教職員“細說國旗·國歌情”等活動。加深澳門教師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瞭解內地學校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工作,以更好地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

攜手內地發展,同心同向同行

    澳門回歸20年,在“一國兩制”制度保障下,用好用活中央支持澳門發展的政策措施,更加積極主動地與內地有關方面加強溝通交流。近年來,內地推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積累了豐碩的成果,其中很多都是值得澳門學習。例如內地部分地區的課改實驗中所強調的小組合作學習,不但可以提升學生的審辯思維,也能培養人際溝通能力和提升學習動機;近年內地對STEAM教育的重視,不但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跨學科綜合應用能力,更啟發了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教青局近來持續組織教師到內地STEAM教育發展得比較好的深圳、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方進行交流,深入地學習當地的先進經驗。

image.png

    在教育交流方面,澳門加強了與大灣區地區的教育交流,例如澳門與珠海開展了互派駐校跟崗學習深度交流的計劃,而澳門的學校亦透過姐妹學校等計劃,組織師生前往中山、深圳、廣州等地的學校進行多元交流活動。針對不同教齡和教學經驗教師的不同需要,分別為新入職和年青教師、中高層和學校領導儲備人才開辦系統的培訓課程,並持續優化課程內容,例如加入憲法和基本法等內容。20191227日至31日,澳門將再次主辦“華夏園丁大聯歡”,到時超過四百名來自內地、澳門、香港、台灣及新加坡的教師將歡聚澳門,共同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

    2017年開始,教青局連續3年委託國家教育行政學院舉辦“學校領導培訓計劃”,近50名學校領導參與了培訓。此外,亦於2018年和2019年分別組織學校20餘名領導前往山東曲阜和陝西西安參與“學校領導中華傳統文化培訓計劃”。而每年都會舉辦的“學校領導儲備人材培訓課程”,除了在理論課內加入了憲法、基本法和國家教育發展等內容外,亦會到上海和北京等地進行為期一周的駐校跟崗學習。此外,4名本澳校長亦參加了教育部主辦的“國培計劃——名校長領航工程”,與來自全國的名校長共同參與為期三年的重點培訓。以上這些培訓令本澳的學校領導對祖國國情民意、改革開放發展取得的成就,以及內地教育事業發展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教育發展基金於2015年推出《姐妹學校交流計劃》,支持本澳學校與其他地區學校締結,並為各姐妹學校開展各類教育交流活動提供支持。2018/2019學年調升資助金額上限至80,000澳門元,截至20199月,澳門學校與外地締結達270對姐妹學校,其中與內地締結的姐妹學校共242對。

    特區政府亦支持澳門青少年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教青局透過不同的資助計劃,鼓勵青年社團及團體舉辦多元化、有助本澳青年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活動,自201720198月,資助舉辦了約510個相關的論壇、研討會、比賽、互動交流及參訪項目,累計組織了超過25,000人次走進及認識灣區。同時,亦將計劃推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資訊平台”,為澳門青年提供大灣區各城市的最新資訊,包括交流、培訓、創新創業、就學以及的發展狀況等,以擴寬澳門青年的灣區視野,為青年融入灣區發展創設條件。

    除了帶澳門青少年“走出去”,也積極地把灣區青年“請進來”。2016年教青局推出青年社團結盟計劃,支持澳門青年社團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地區及粵港澳大灣區的青年社團或組織締結合作關係。目前已與內地青年社團共簽訂31份合作協議,其中,與粵港澳大灣區的青年社團共有20份。

    此外,為加強本澳青年與大灣區青年的藝術以及文化交流,教育暨青年局亦邀請了大灣區城市青年共同參與分別於20197月、8月及12月舉行的“回歸廿載·舞動精彩”國際青年舞蹈節、“一帶一路·樂韻傳城”國際青年音樂節、“融合灣區·創藝魅力”國際青年戲劇節2019、以及“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暨澳門回歸祖國二十周年學界青年大匯演”四項大型國際文藝青年活動。同場並有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青年,與本澳及灣區青年共同演出,讓各地青年在澳共聚,共展藝能、促進彼此交流學習,達至多元文化共融,進一步推動本澳青年與灣區及一帶一路國家及地區青年的交心交融。

    建國70周年的今天,國家已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國家“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等重要發展戰略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澳門作為國家的特別行政區,地位獨特。回歸祖國二十年來,特區政府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團結一致,秉持愛國愛澳精神,全面貫徹“一國兩制”方針。澳門除了可以持續發揮“一平台、一中心、一基地”的優勢,服務於國家發展大局之外,澳門還一直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澳門青年投身內地發展,也擁有極為優越的條件,澳門的青年人應該把眼光與志向放遠放大,磨練好意志、練就好本領、錘煉好品德,立足澳門、投身灣區、服務國家,勇於踏出第一步,相信就能創出一片廣闊的天空。



今日推荐
精选图文
网友最喜欢看
首页头条
24小时排行榜
  • 网罗港澳手机版二维码
  • 爱网购返利网二维码
网站许可证号: 粤ICP备18136297号|Copyright 网罗港澳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