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国内国际社会娱乐明星综艺电影体育足球篮球综合科技通信手机移动财经宏观理财教育历史

澳门独特魅力,共建“人文湾区”

2019-04-13 11:33:02    来源:    编辑:


湾区之内,文化基地(五):澳门独特魅力,共建“人文湾区”

image.png

梁惠敏: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副局长

“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是澳门在历史长河中自然形成的一种人文特色。

传承交流,担当“基地”重任

    澳门主体社会一直以自尊、自信、自豪的态度,在坚守民族文化之根的同时,敞开胸怀拥抱并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所以才能与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一起建设了这座层次丰富、姿彩多样的世遗名城,为世界所欣羡,为游人所喜爱。《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澳门作为文化交流合作基地的再次确定,可以说是掌握并总结了这个城市的历史脉络和发展态势,从而给出一个既切合时代要求,亦符合区域形势的准确定位。

image.png

    澳门既有与大湾区各地紧密相连的岭南文化传承,又与葡语国家有着数个世纪的文化交流经验,而且也是大湾区里最着重发展休闲旅游的城市。所以,把澳门定位为“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文化交流合作基地,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而实际上,澳门一直都是这样做的:在致力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三十多年来举办众多艺文活动,先后打造了澳门国际音乐节、澳门艺术节、澳门城市艺穗节等艺文节庆品牌。去年(2018年),澳门更成功举办第一届“相约澳门──中葡文化艺术节”,正式确立中国与葡语国家文化艺术交流机制的同时,亦开展了澳门作为“中葡文化交流中心”的品牌宣传工作。今年(2019年),澳门特区政府更会联同度假村、酒店企业和驻港澳领事馆,举办长逾五个月的大型国际综合性文化艺术盛会“艺文荟澳”。

    每一个品牌艺文节庆,其实都是相关范畴的一个重要交流合作平台。而众多的小平台形成的群聚效应,让一个更大的平台自然形成。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大潮之中,澳门将更充分发挥数百年来未曾中断的历史文化积累的优势,与大湾区内其他城市进行优势互补,巩固“中葡文化交流中心”的重要地位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作为多元文化交流合作的平台作用。

image.png

    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之中有着一个十分显著的社会文化特质,那就是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传统。我们相信,正是这一份和谐,使得澳门具有文化上的亲和力。也正是这种亲和力,让澳门适合成为“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文化交流合作基地。无论在哪里,这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角色。

不同而和,文化魅力之“源”

    正如中央政府指出的,澳门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主流,中西文化交融的多元文化。这种文化的主要特色,就是“和而不同”、“不同而和”。这种特色不仅充分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而且与“一国两制”方针的精神完全相符。

    从美学的角度看,“和而不同” 、“不同而和”就是多样统一之美,在整体的统一性中,实现美的丰富性,正是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达至“美美与共”。

image.png

    从社会的层面看,在澳门,不同民族杂处一地而和睦相处;不同风格的建筑而珠联璧合;不同语言并行流通,形成“三文四语”的奇妙格局;不同风俗相互尊重、包容,堪称民族风情博物馆。

    从“一个中心”(世界休闲旅游中心)建设层面看,葆有上述特色的澳门文化是重要的人文资源,它将确保澳门文化是重要的人文资源,它将确保澳门在众多的“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是独一无二的,是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和吸引力之“源”。

文化推手,致力文遗保育

    澳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独特而珍贵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为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和资源得以永续传承,文化局一直从不同方面积极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年来透过对包括对郑家大屋、卢家大屋、叶挺将军故居、草堆街80号“中西药局旧址”、海事工房1号馆(当代艺术中心)、沙梨头更馆、恋爱电影馆、沙梨头图书馆等文物建筑的修复活化工作,保护本澳珍贵的文化遗产资源,同时为市民及旅客提供更多优质的文化设施,优化小区环境增添城市特色。

    2014年正式生效的《文化遗产保护法》是本澳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自上述法律颁布实施后,文化局依法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为维护文物建筑的安全,每年发出过千份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见;每年亦会对全澳六百多座文物建筑进行至少两次的恒常性巡查,以及针对不同的情况,如消防安全和恶劣天气情况等,开展不同类型的特别巡查,以全面掌握文物建筑的安全状况。与此同时,文化局亦持续按照《文遗法》的规定,开展编制《澳门历史城区保护及管理计划》、开展不动产及非遗普查、启动全澳第一批及第二批不动产评定等工作,至2019年文化局已完成普查约100个不动产项目,并完成对荔枝碗船厂片区及第一批的不动产评定工作,使全澳被评定的不动产数目由128项增加至138项;而文化局亦已于去年对新9项的不动产启动评定程序,评定结果亦将于2019年内公布。文化局会继续以《文遗法》作为依据,持续发掘和保护本澳具价值的不动产资源。

image.png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文化局一直积极推动本地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得到更高层次的认可,不断扩大本澳非遗项目的影响力,现时本澳已有8个非遗项目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当中的粤剧更入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另外,本澳亦有7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进一步加强对于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保护,文化局于2017年已根据《文遗法》规定,将15个非遗项目列入本澳“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并已于今年3月份,开展对项目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公开咨询工作;今年,文化局已计划推出新一批的非遗清单,将更多具价值的非遗项目纳入法律保护。未来,文化局也会陆续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指引,并继续积极研究为非遗推广和文化传承创设更多有利的条件,让本澳的非遗项目得到更全面的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因此,文化局亦一直积极开展各项宣传教育工作,包括透过举办多项嘉年华活动,如《文化遗产保护法》推广嘉年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嘉年华、大湾区世遗嘉年华;同时,亦透过录制电视电台广告、印制及派发《文化遗产保护法》宣传推广小册子、“文化遗产小小导赏员培训计划”、“Fun享文遗”校园系列讲座计划、举办“内地与港澳中学生文化遗产暑期课堂”、“故宫博物院青年实习计划”,以及于郑家大屋设立“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基地”等,透过不同的方式和渠道,持续提高社会各界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保育的意识。

image.png

传播澳门,走向国际舞台

    文化局持续致力向海内外及本地推广及宣传澳门多元的文化魅力,每年均会举办多项大型文艺节庆盛事,包括澳门艺术节、澳门国际音乐节、澳门城市艺穗节、相约澳门──中葡文化艺术节及澳门国际幻彩大巡游等,除邀请国际知名级的表演团队来澳,也提供展示平台予本地艺术家,向外界展示本澳艺文的丰盛成果。近年文化局积极加强与国际间的接轨和合作,与旅游局携手宣传,大力向海外推广不同的文化活动、澳门历史城区及创意城市美食之都等亮丽名片,让国际旅客更深入了解澳门独特的文化内涵。

    以澳门国际幻彩大巡游为例,至今已成为本地每年庆回归的知名文化品牌,并广获游客和市民支持及认同,去年的参演阵容已逾1700人,来自19个海内外及本地的艺术表演团队倾力演出,去年现场连同电视及新媒体直播的总观看人次超过20万,成绩斐然,有目共睹。藉着举办大型节庆活动,有利吸引国际及内地游客来澳参与,同时配合其他政府部门举办的活动,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更能延长其成效,促成文化、体育及旅游等方面互惠互补,进一步促进“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建设,让世界看见澳门的文化。

image.png

    而根据“澳门特别行政区五年发展规划”,特区政府将“大力培养本地文化人才,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打造文化之城”定为重要发展方向,藉此增强城市竞争力,以确保特区的永续发展,加上澳门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因此,文化局藉着推出“文化传播大使计划”,培养本地文化艺术爱好者,把中西文化精粹积极传扬开去。项目分为“种子计划”、“代言人计划”两部分,透过多样的方式,加强澳门市民尤其是青年群体的文化认同,肩负起文化传播使命,为澳门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打造具持续影响力的代言人制度。计划已于20192月至3月期间进行招募代言人工作,反应踊跃,近400人报名参与,最后会选出25名成为代言人。此外,文化局会于47日举办“文化传播日”及“文化传播大使计划”启动礼,正式为计划揭开序幕。获选代言人将会参与一系列的文化课程和交流活动,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澳门文化的认知和了解。本局相信,透过“文化传播大使计划”,有利把澳门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理念推广至社会各阶层,取得更多的认同及支持,以推动“文化澳门”形象的确立。

多元并存,彰显文化生命力

    中华文化在澳门的表现,可以说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就广大澳门居民而言,他们的言行举止、生活工作、兴趣理想,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他们中的许多人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但其人生底色仍是中国的。城市里充盈着的“爱国爱澳”的思想文化氛围就是一个明证。

    多元文化在澳门的共存共融,其历史原因,是五百年来中西文化交汇的结果,其中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其现实原因,乃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推行,澳门在“一国”的前提下,实行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这种制度文化对于多元文化的交流发展,不仅是一种保障,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示范”。而作为多元文化和谐相处,其具体实践则要求一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眼界,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襟怀。

    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以后,各界都在关心如何构建“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文化交流合作基地。事实上,这个问题十分重大,需要有一个顶层设计。我个人认为建构文化基地不是一项“孤立”的人文工程,要把它与“一个中心”、“一个平台”的建设结合起来,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建设结合起来,使它融入其中,为澳门的繁华发展,为共建人文湾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持续而有力的文化支撑。

    众所周知,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均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澳门因为在很长的历史中作为中国的南大门,有着开放、包容的亲和力,所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把澳门定位为“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文化交流合作基地。澳门在文化上拥有一些其他城市没有的优势,譬如作为“中葡文化交流中心”的重要地位使得澳门一直是中国与葡语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枢纽。而澳门也会缺少一些邻近城市所拥有的优势。

    正是因为各个城市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性,使大湾区的整合更具潜力,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使一加一远大于二。而随着大湾区城市群的融合,这将有助完备区内文化生活网,整合文化产业链。

    我们认为,湾区的建设,合作远大竞争。即使有一定的竞争,也将是促使各地进行机制完善、缺板补全等的应有之义。

    澳门特区政府在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向来不遗余力,在建设“一中心、一平台”的基础上,更将贯彻落实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文化交流合作基地。我们认为,最大的冲击和挑战,应该是来自时代的变化;最大的困难,是固守成规、停滞不前。所以,我们一直希望能在更多层面、更广范围上,与更多机构展开有成效的合作,吸引更多人共同参与,把文化做成真正是众人的事业。而今年举办的“艺文荟澳”,正是这方面的一个重大尝试。希望透过规模空前的一个全城艺文节庆,让更多机构及个人参与进来,也让更多市民和游客感受到文化艺术的美好。这不但会为本地文化艺术的成长提供更肥沃的土壤,为城市的持续发展创造更均衡健康的环境,更重要的是拓展人文视野,提升城市格局。

    让文化连结更多领域,让艺术启发更多人!我们相信,这就是让澳门保持多元优势,彰显文化生命力的最好的方式。


今日推荐
精选图文
网友最喜欢看
首页头条
24小时排行榜
  • 网罗港澳手机版二维码
  • 爱网购返利网二维码
网站许可证号: 粤ICP备18136297号|Copyright 网罗港澳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