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月刊、澳門新聞通訊社7月20日訊2021年的7月15日, 對形象良好的海濱之城珠海來說是個灰色的日子,這一天一大早起床或上班的人們拿起手機稍加留意,就會發現網上的一則消息:7月15日3時30分左右,珠海市興業快線(南段)項目石景山隧道施工段發生透水事故,致14名施工人員被困。
消息一出,瞬間牽動起珠海市民的心,同時也迅速傳遍全國各地乃至海外,引發社會廣泛關注。這樣重大的安全生產事故,立即驚動了國家相關部委、廣東省委省政府,數天來國家部委、廣東省主要領導及珠海市領導親臨事故現場表達關切,來自省內外的各種專業救援力量也聚集珠海展開全力營救行動。
隨著救援的開展、事件的每日新聞發布會通報及部分媒體的跟踪報導,最新消息是,截止到7月20日上午珠海市舉行的隧道透水事故第六場新聞發布會前,救援人員在事故現場距隧道左洞洞口1000多米處已發現3名被困人員,經醫療鑑定已無生命體徵。
面對連著幾天無14名被困人員獲救消息而心蒙陰影,深感兇多吉少之時,人們也開始對珠海的這條城市快線隧道的建設及整個快線的情況表達起關注,同時也難免會有一些疑惑。
質疑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快線隧道為何要選擇穿過一個山間水庫下面來建設,難道沒有更好、更科學,可以避開水庫的規劃路線可選擇嗎?
質疑二,水平隧道不願走,非要挖地幾十尺。快線即便是非要穿過吉大水庫而建,為什麼不採取山體與地面平行方式開挖隧道,水庫段以建橋的方式進行銜接方式設計,而非要採取下沉式在山間的水庫底下挖掘隧道,是為了安全還是為了省錢、省事或是別的什麼原因?
質疑三,科學勘測是否足,突發預案是否有。規劃、設計、建設等部門選擇現在這種水庫下面建隧道的方案開工建設前,有無進行科學、全面、準確的地形地貌、地質構造、複雜的水係等情況的現場勘測和科學分析、分析工作,有無突發情況的防範和救援預案?
質疑四,穿過老城建快線,實際意義有多大。據資料介紹,此次發生事故的石景山隧道為興業快線南段一期工程,興業快線南段向北將與穿越鳳凰山隧道的興業快線北段連接,實現與深中通道相連,向南與港珠澳大橋連接。
按如今這個走向,這條快線應該是想與港珠澳大橋位於九洲港旁的通往西人工島的原輔橋相連接,暫不說港珠澳大橋一開始就存在通車設計及規定等先天不足,制約著內地車輛上橋通行等問題,僅這條所謂的快線選擇從人口稠密、建築物密集的珠海香洲老城區穿越的設計,就令人感到些疑惑不解!請問這條快線如今的這般設計、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有多大?是否進行過科學論證?能否把其建設的詳細具體路線、對城區居民的影響、預算投入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百姓關心的各類問題全部曬出來,做到公開透明,讓全市人民心裡都能有一本明白帳!